没办法像好莱坞电影人一样放下身段。
国营电影厂碰到的不止是资金短缺,还有国企特有的资金去向问题。
国营厂运营良好的时候,自有一套完整的电影工业化流程。
导演可以决定电影的最高上限,但是决定最低水平线的是制片这个大部门。
包括服装、化妆、美术、道具、烟火、特技等等所有部门,这些人加一起才是给影片兜底的存在。
因为导演对内容负责,不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导演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全才,他不可能对所有东西全知全能。
比如今天厂子决定要投拍《女医传》,导演会先给一个概念,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成化、弘治、正德三个时期。
美术组会根据导演要求,给出一个符合这个时期的建筑设计、人物设计、服装设计的概念稿。
化妆组会根据美术组和导演的意见,有一个初步的化妆设计概念。
国营厂运营正常的时候,这个过程会被厂长、导演、制片等人组成的联合出品组一起审定,不会出什么岔子。
现在如果剧组没钱,找了个不知道水平怎么样的美术,他给了一个不知道年代的设计。
这个设计可能是明朝的、也有可能是宋朝的、唐朝的,如果导演没有深厚的历史功底,他也看不出来。
然后剧组几百号人的服装造型就出了问题,导演每天干美术的活,那这导演和美术有什么区别?
九十年代电影市场逐年萎缩,到了现在的末期,包括北影厂、西影厂在内。
所有的电影厂已经不再招收美术、服装、道具、特技、烟火这些岗位了,实在是养不起了。
这些人被京城如雨后春笋的影视公司门招入麾下。
这些公司,运气好的,拍一部剧成了,那就活下来了,反之就直接倒闭。
在洛书影视之前,没有一家公司有意识的培养制片团队,都把目光放在了导演身上。
比如冯晓刚之于华艺兄弟,原因倒不是这些人短视,而是培养制片团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你辛辛苦苦培养了多年,别人开个高价直接给你挖走,你等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除非你和周洛一样,开出一个同行比不了的待遇。
周洛这样做是他有二十多年的后世记忆和成功经验,能保证洛书影视年年能高速发展,其他公司可做不到这一点。
“张厂长,我可以出两千五百万拿下这百分之四十股份,但是我有两个条件。”
“你讲,我能做到的一定给你方便。”
“我要在京城成立一个分部,自主招聘人才,组织架构名义上属于西影,实际上归属洛书影视,不用实际编制。”
“说白了就是借一下西影厂的名头,现在好多人还是老观念,只认国营厂。”
“没问题,这个是小意思。”
张培民满口答应。
“只要不占编制,那就一切好说。编制这个我也没办法,我也是要向上面打报告才行。”
“第二个,我想在西安搞一些大动作,需要厂长你帮个忙,和市政府牵个头。”
(这里给外省的朋友解释一下,长安的地方衙门和省级衙门关系有点僵,
主要是西安在省内经济太强,教育、文化、旅游等资源全部都集中在西安,所以地方衙门不太听话。
主角要搞的是影视拍摄基地,捎带着开发旅游资源,这些都是XA市衙门的管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