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宣和带着一家三口,和赵九龙小两口走出大殿。
看到本人,赵宣和大喜过望。
“朕早就盼着李爱卿来,与我们一道振兴大宋,收复失地。”
赵宣和没吹牛,相比岳飞,他对李纲更熟悉。
李纲在他当皇帝那会,就是个大臣,并以正直才能著称。
可惜,当时赵宣和只相信那几个奸臣,并未重用李纲。
李纲亲自看到赵宣和,最后一点担心尽去,向对方跪下:
“惭愧,臣现在才到,有负皇上和义王爷重望。”
“李大人现在来正是时候,”赵九龙将李纲扶起:
“万事开关难,我们才开关,有许多事不解,正好与李大人好好商量一下。”
李纲给他们带来不少消息,现在南边虽暂时被赵构稳定住,赵构勾结金国的事,很难包住。
赵构已在南边各地广招兵马,虽没说要干什么?十有八九是用来对付汴京这边。
许多劝说赵构向赵宣和认罪之人,都被他以各种借口贬出朝堂。
李纲叹道:
“临安现在的朝堂,已看不到几个正直之人。就算没有外力攻打,也必不远矣。”
……
第二天早朝,李纲出现在朝堂上,惊到不少人。
南边投过来的官员最高兴:
“李大人也到了,说明太上皇更得民心。振兴我大宋,指日可待。”
有一个人很不爽,万俟卨连边也没拢。
在南边,就是李纲将万俟卨外贬,他才来投这里。
现在混得很不错,成为中书舍人,正四品。
李纲来,万俟卨忧心忡忡,感觉他的好日子快到头了。
李纲的名声太大,无论原本在这里的官员,还是南来投的,全都招呼问候。
赵宣和到来,第一件事就宣布:
“封李纲为左宰相,带领百官,辅佐朕处理所有事务。”
这道圣旨让许多人惊讶。赵九龙虽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李纲未来之前,一直都是赵九龙一把抓。
李纲没拒绝:
“臣多谢皇上信任,必不负重望,与百官一道尽力辅佐皇上。”
万俟卨以为抓到机会:
“皇上不可,义王爷才是身负天下之望,才学人品,皆不在任何人之下。左宰相之职,应由义王爷担当。”
“万大人说得是,左宰相岂能由其它人担当?”
周游等人也大为不满,跳出来反对。
宋朝宰相分左右,左宰相是正相,右宰相是副相。
在没有左右宰相时,枢密使就算宰相。
这事昨天他们就商量好,李纲推辞不过才答应,赵九龙不得不出面解释:
“李大人才是相佐之才,至于我?军事都忙不过来。李大人为相,能更好为皇上分忧,对大家也有好处。”
李纲再没客气,接下来的事,由他主持。
“宣诸位举人上殿。”
三百个举人,按排名依次进入大殿。
走在第一位之人,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看长相就有点倔强,目不斜视,十分守规矩。
第二位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可能当过大官,滕康很随意,远没有胡铨那样僵硬。
当李清照排在第三位出来,引出不小的惊讶声。
许多人以为,李清照至少也要女扮男装一下,顾及一些老古董的面子。
这场合暂时没人跳出来反对,三百人一一进入大殿。
“臣拜见皇上。”
“诸位爱卿平身。”
赵宣和昨天被赵九龙一顿忽悠,知道他网到一批不得了的人才,十分激动。
说了一大堆夸赞勉励的话,才进入主题。
“赐胡爱卿为新科状元。”
赵九龙注意到,此时的胡铨终于有点激动。
胡铨虽考第一名,还不能算状元。
原本还要殿试,现在大家都没时间,这几个也的确是难得的人才,赵九龙取消这次的殿试。
以后还得按以前的规矩做。
几个太监将胡铨领下去,换上状元服。
第二名的滕康任榜眼,也没人有意见。
待赵宣和封李清照为探花?终于有人跳出来。
“历来皆是男子为官,现在女子不但能为官,还能参加科举?实在有违祖制,万万不可。”
反对的人不少,对于许多人来说,女人为官都难以接受,何况还要抢他们的科举名额?
昨天李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