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惊呆了巩永固、刘文炳,他们没有想到朱慈烺会用这种方式表示感谢,但两个人都没有说话。
马岱吓坏了,“太子,你是储君,怎么能给卑职下跪呢,要是让别人看见了,卑职还怎么活呀?”
事实确实是这样的,要是有人知道了这件事,肯定会攻击马岱的,而马岱有可能最后自杀谢罪。
朱慈烺却不以为然,“马岱将军当的起朱慈烺这一拜,将军一家十几口的性命难道不不如本太子的一个头值钱?未来,如果有机会祭奠周遇吉将军,本太子爷是要磕头谢恩的。”
昨天晚上的经历,朱慈烺的感受太深了,他想了很多,他知道了他一向感到亲近的外公为什么没有收留他和弟弟朱慈炯了,因为怕粘上收留皇室人员,将来李自成迁怒于他,而周遇吉、马岱两个人一个为王朝献出宝贵的生命,另一个准备献出宝贵的生命。
先前,周遇吉壮烈殉国,朱慈烺也只是认为周遇吉是一个大忠臣,现在,朱慈烺却是另一番感受,周遇吉、马岱,还有令他敬仰的哥哥朱慈煜才是王朝的真正可以依赖的大恩人。
巩永固、刘文炳听到马岱的事迹自然是唏嘘不已,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试问,谁能对亲人下的去手?
正在此时,外边进来几个人。
谁?
户部尚书倪元璐和两个跟随的户部官员以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
几个人进来,便看到了朱慈烺和穿着金光铠的陆锦,朱慈烺是太子,他们自然是要先给朱慈烺行礼的,因为这是君臣必有的礼节。
刘文炳给倪元璐、李邦华等介绍了陆锦。
“太后已经收下靖王为义子,各位大人还有所不知,去年失踪的长平公主也回来了,是靖王救的,两个人患难见真情,皇上已经招靖王为驸马了。”
倪元璐和李邦华都惊讶的看着陆锦,他们只知道勤王的大军到了,昨晚还把闯进外城的流寇打败了,他们都以为是山海关的吴三桂到了,没有想到他们判断错了,换来是这个年轻人。。
这也不怪他们会错判,因为他们知道周边已经没有大规模的官军了,流寇的实力有多大?谁都清楚,唯有离的最近的宁远吴三桂有可能赶过来,唯有吴三桂带领的关东铁骑能够打败流寇。
“臣左都御史李邦华,臣户部尚书倪元璐拜见王爷!”
说着,两个人就要跪下拜礼。
王朝礼制,正规场合,臣子拜见皇帝要行三拜九叩之礼,拜见大王爷要行两拜六叩之礼。
陆锦是王爷,又是初次见面,李邦华和倪元璐当然要行大礼。
难道王爷还分大小吗?
答案是:对。
明朝王的系列确实存在大王爷和小王爷。
以太原投降了李自成的晋王为例,朱审烜就是大王爷,而他的叔叔、兄弟、堂兄弟还有十一个人封王,这些人属于晋王系的二级王,属于小王爷。
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当初太祖朱元璋时代的大王爷真的是实力派,现在的大王爷也就是封地大一些而已,没有皇帝的批准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瞎转悠,不经批准,出封地就要受重罚。
原因无它,一切与成祖皇帝朱棣有关。
朱棣是造反夺取的皇位,他就怕的就是将来有人照葫芦画瓢,为此,坐上皇位的朱棣就改变了朱元璋的做法,朱棣的方法是给这些王很多的封地,允许各王在自己的封地里尽情的享受,但要出封地需要请示,再就是禁止各王结交大臣。
后来的皇帝秉承了朱棣的规定,对王的管理更加严格,谁违反了规定,严肃处理,一点情面都不讲。
关在凤阳皇陵的朱聿键就是一个例子。
崇祯九年,建虏入塞,唐王朱聿键上书请求勤王,崇祯皇帝朱由检没有批准,但朱聿键还是带兵北上了,他到了北京,建虏已经撤兵,仗没打上,他的王位却没有了,朱由检免了朱聿键的王位,还将朱聿键囚禁在了凤阳祖陵反思己过。
除了正规觐见,一般大臣们见了这些大大小小的王也就是客气的行拱手礼,装出恭敬就行了。
因为这些王实在没权能把官员们怎么样,反过来,官员有可能敢借机给王爷下绊子。
当然,当今皇帝朱由检的两个儿子永王朱慈炯、定王朱慈炤是除外的,因为这两个王还没有分藩,还住在皇宫里,要是这两个人在朱由检的面前说谁点什么,后果很严重。
李邦华和倪元璐是聪明人,当然知道陆锦是怎样的一个王,因为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