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有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要改变意味着要推翻以前的定论,这关系到他为人处世的根本。所以李书明不会轻易做出改变,到时候情况可能更加复杂,不是他能够掌控的。所以说李书明的状态很尴尬,他放任着坏情绪占据他的内心,造成了心理疾病,也不肯做出改变,生怕影响到了身家性命。他就这样一直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没有人能够解救他,只有他自己能够解救他。只要他稍微改变一下思维方式,事情就有可能往好的方向发展。李书明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对于他在生活当中遇到的人一直以来都是持宽容态度的。不管别人怎么在他的头上作威作福,他都不管不顾。不想被那些不重要的人打搅了心情。他采取的这种措施确实给他减少了不少烦恼,只怕有一天他突然管不住自己乱发脾气,那场面就很难收拾了。李书明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头没有名字的怪物一般,外人也是这么审视李书明的。他生怕有一天自己会做出什么出格的傻事来,到时候就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李书明在生活当中的样子可能让人觉得可怕,这是他的本来面目。李书明对此有着清楚的认识。他真的很害怕别人打扰他的生活,他觉得生活就应该平静如水,而不是每天过得提心吊胆,担心这担心那,没有一刻得到安宁。李书明不是那种人,他也不会轻易把自己关进小黑屋。他还是可以和村民们正常交流的。尽管有时候并不会得到善待,可是李书明心里已经知足了。又不是男女朋友之间的那种亲密关系,他没有必要拿这个来衡量。如果说李书明在做人方面存在问题,那只不过是因为他的性格太内向了,别人都觉得他好欺负,到处给他设置难题。关于这一点,李书明也认了。谁叫他那么老实呢!他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人,生怕别人把他的生活搅成了一锅粥。那是李书明最不想看到的结局。李书明只想安安静静地做人做事,不给别人留下嚼头。就是这么简单的愿望,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达到。他在日常生活当中总会遇到熟人,这时候就应该和他们打交道。他的生活当中还是有那么一两个朋友可以倾诉心声的。这让他的生活不会显得那么糟糕。知己只要一两个就足够了。每当他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他就会找他的好朋友说明事情的情况,希望他们能够给他一些建议。王德森就是李书明的好朋友。两人从幼儿园开始就认识,之后小学初中都是同学。直到高中才分开。王德森对李书明来讲一直都是很重要的存在。在李书明的高中时代,尤其是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他的人生迎来重大的改变。好像突然之间觉醒了,之前都是处于沉睡状态。他开始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周围有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影响他的心绪。李书明的情感就是这么谨慎细腻。他突然觉得所处的环境是那么聒噪,让他的内心不能享受一时的安宁。别人好像很容易就抓住了他的软肋,他不能有丝毫的抵抗。如果他强行反抗,那将引起血肉之灾。李书明当然是尽量避免和对方刀绒相见。他还不至于愚蠢到和对方硬碰硬,和对面硬刚其实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属于下下策。李书明虽然傻是傻了点,但是还没有到分不清利害关系的地步。他的心里有一杆秤,为他权衡利弊。
李书明的高中时代完全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那时候天地未开,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李书明不知道等待他的是怎样的未来。那时候的他血气方刚,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他对他的邻居们也是这么要求的。希望他们不要打扰他认真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李书明一直坚持着这样地理念。他觉得做农民是没有出息的,他长大了以后肯定不当农民。尽管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但是他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他将来可以从事别的行业,农民肯定是不当了,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但是具体要从事什么行业,他的心里其实没有一点概念。这里也就悄悄埋下了一颗地雷。李书明表面上是在认真读书,其实是在逃避现实生活。他从来不帮父母干农活,家务活也一点不沾。只为了一个理由,那就是我要读书,你不要让我分心。这个在小学初中还可以说得通,一到了高中学习任务相当繁重,李书明就有点坚持不下来了。这时候让他去干农活做家务更不可能。可是李书明也因此走上了歪路。他变得不像以前那样认真读书了,而是把心思放在了别的事物上。他开始大量阅读小说。其实这时候的他就是缺少人生经验,他只有通过阅读小说来获得人生经验。他的父母都不识字,刚开始还可以蒙混过关。李书明的父母以为他在很认真地读书,其实李书明读的是和课本无关的小说。后来事情瞒不住了,李书明的父母开始管制李书明的课外读物。他们不再允许李书明阅读小说。他们虽然不识字,可是小说与课本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