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周家第一个登门去看望金老太太的人,带着恰到好处的礼物,礼轻情意重,与老太太的交谈聪明世故,滴水不漏。
郝冬梅对周秉义说,周家三个儿女,最会做戏的是周蓉,最老实的是秉昆。
至于金月姬,按照原著的说法,是她在敌后工作的化名,解放后为了社交方便索性将错就错。
那时她每天坐着轮椅由保姆照顾,腿脚不便,她没法去光字片,也担心亲家来自己的洋楼让对方不适。
虽然也有落得清净的心理,但也不至于因为从未见面,双方一直耿耿于怀,心存芥蒂。
其实只是周秉义因为阶级之别害怕双方尴尬而不让两家老人见面,剧版改编的设计,刻意强调郝家的清高和周家的自尊。
当然,从赵吉自己的经历来看,剧版的改编略有夸张,但也不失准确。
金月姬的格局不算小,至少没电视剧里演出来的那么小,但因为某些特殊原因造成的偏见,也是实打实存在的。
没办法,谁让她经历过苦难,自然不想让女儿也经历这一切。
小说里,接冯玥过来生活,是金老主动提出来的,剧版则异常被动而顾虑重重,这个区别很重要。
金老此举,一是为周家减轻负担,二是给冯玥更好的学习环境。
其实,更是出于金老太太对秉义这个女婿,如同儿子一般的喜爱。
对此事,周家一直感激。
而对于冯玥,金婆婆是她当时最敬爱的人,超过她的父母,超过所有周家人。
剧版的改编,把金老太太扭曲得过于古板而不近人情。
实际上没有那么夸张,但也确实有自己的小缺点。
在赵吉自己的笔下,金月姬这个人物还是很值得讨论的。
她既有普通人抗拒的上位者气息,也有对周秉义的喜爱,对周家的尊重。
至于水自流这个人,按照原本小说的说法,周秉昆从没见过那么漂亮的男人,说话也如女人般阴柔。
他与涂志强的关系不言自明,涂志强亏欠郑娟,水自流则加倍地觉得亏欠。
骆士宾来抢周楠时,水自流多次提醒秉昆,俩人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
临终时,他把书店托付给秉昆,名字叫做“崇文”,他说,一座城市,不能没有书店。
孙小宁周秉昆为赶超的妹妹小宁安排工作,但不是在书店,而是杂志社。
后来杂志社干不下去,赶超又想给孙小宁安排到医院当护士,秉昆找到大哥,被秉义严厉训斥,郝冬梅知道后,偷偷想办法给解决了,谁知道孙小宁却已经独自跑到鹏城……
对秉昆投怀送抱的人不是没有,那是杂志社里另有企图的轻浮女子。
书中的小宁,最后身染艾滋,回哈后为了给亲人免去丧葬的麻烦,投江自尽。
但在赵吉这一版本中,孙小宁和司机小刘之间的爱情,却是细水长流,从一开始的单恋,到习惯,再到一世陪伴,值得人感叹。
可以说,改编的问题很多,加入了编剧自己的理解,让电视剧剧情的冲突感加剧,利用人物之间的矛盾推进剧情,这是必须要的改动,如果每个人都是伟光正的角色,这部电视剧就会变得平庸至极。
不过,赵吉这版小说本身就是冲着电视剧改编去的,很多人物角色之间的冲突本身就存在,不需要另外改动。
编剧需要做的,就是将剧本以专业的方式呈现出来,另外,让台词变得更加细腻。
来到王老师家,赵吉的第一印象是,这个老太太有点严肃。
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交谈中,老太太倔强的表示,不会接受这次改编工作。
问及理由,她没再拿坚持原创那套忽悠,而是叹了口气道:
“李导找到我之后,我特意去买了上中两部的书去看,小赵,你的故事已经很完整了,我没有改动的空间,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几个职业编剧,将故事以剧本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够了!”
这个理由确实无懈可击,哪怕陈芷曦还在找理由去劝,可在赵吉听来,这些理由都很勉强,如果自己换做王老师,恐怕也不会接受这次改编工作。
最终,在王老师家吃了顿炸酱面,留下礼物,仨人空手而归。
楼下,李璐点了根烟:
“现在怎么办?”
赵吉决定:
“就像王老师说的,找几个专业编剧,我来主控,把故事剧本化就好,当然,期间,李导也要给出建议。”
陈芷曦看向李璐,这件事,赵吉和李璐拿主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