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翔霖并称为“呆湾三大文艺片小生”的邓广融正好在改组公司,起名“影之杰”。
墨镜王虽然在业内顶着“拖稿大王”的名声,但幸得好友刘振伟担保,两人和另一位年轻编剧一起加盟“影之杰”。
几个年轻人在“影之杰”只算拿到一个机会,并没有薪水可领。
三人小组每天都关在酒店里磨剧本。
因为进展缓慢,一个月后就只剩墨镜王和刘振伟,另一名年轻编剧被“磨”走了。
深感影视行业不好混的他,后来改行在漫画出版业做出了成绩。
也许是不想再度失业,小组少了一人后,向来“磨蹭”的墨镜王突然一改作风,快速拿出了一个剧本《江湖龙虎斗》。
邓广融看了居然拍板通过,拍出来后,为公司赚了1500多万港元,邓老板一高兴,决定给墨镜王更多机会。
墨镜王拿出了一个剧本大纲,想拍发生在旺角的一个警察和一个神秘女人之间的故事。
邓老板又拍了板,不过没几天,他跑来告诉墨镜王:刘福荣愿意加入这个戏,但有个条件,这个戏必须是嘿帮片。
刘福荣彼时已经凭借《神雕侠侣》《鹿鼎记》等电视剧成为最当红的明星。
墨镜王想了一下,拿出了之前被投资人毙掉的那个本子——一对20多岁嘿帮兄弟的故事,就是后来的《旺角卡门》。
邓广融又问:干脆你来做导演怎样?
从没导过戏的墨镜王喜不自胜,满口应承下来。
接下导演的活后,他跑去问亦师亦友的谭嘉铭怎么拍,谭嘉铭告诉他,一定要做分镜表。
筹备拍摄的那段时间,墨镜王白天忙着找场地、看服化道,和群演沟通,只能晚上写剧本。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拍摄的前一天。
那一天忙到半夜,他发现自己还没有写谭嘉铭叮嘱的“分镜表”,但是他太困了,于是自我安慰道:没事,我就先打个盹,明早5点起来再写也不迟,反正8点才开拍。
第二天他醒来时,已经8点了。
他匆匆拿着没写完的剧本赶到现场,演员刘福荣、张漫欲、张雪佑还有整个摄制组全都在等他。
他不好意思地对美术指导张书凭说:我没有来得及写分镜表。
全组人看着这位完全没有准备的新导演,惊呆了。
比他更有现场经验的张书凭哭笑不得,一边给他支招让摄像先拍最容易的大全景,一边让他快点趁摄像师架设机位的空档去写分镜表。
墨镜王最喜欢的导演之一是希区柯克。
他知道希区柯克是准备好剧本、分镜头表、拍摄进度表等所有素材后才会开拍的导演,他曾一度梦想成为那样的导演
但真正当了导演以后才知道希区柯克不是谁都能当的。
他随即匆匆写了分镜表,开始拍摄。
虽然现场比较混乱,但第一个早上好歹还拍了几个镜头。
那个上午,剧组的感觉是:“我们有着世界上最羞涩的导演。”
剧组人员回忆,墨镜王在监视器前几乎不发一语,有事就把工作人员叫来在耳边交换意见。
可在墨镜王看来,“到吃午饭时我已经找到感觉了……我知道该做什么”。
他居然慢慢适应了没有剧本和分镜表的拍摄节奏。
拍摄终究是辛苦的,现场状况百出,因为没有完整剧本,墨镜王常常会根据拍摄情况和演员表现出的特质,当晚再改写故事。
在高强度连轴转下,因为担心组员们看出他的疲惫和慌张,害羞的他戴上了墨镜,在后面的拍摄过程中,就再没有摘下。
虽然本来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类型片,但是墨镜王还是打破惯例,赋予了它一个特别的结尾。
剧中两个小混混并没有像在别的黑帮片中一样完成他们的英雄之旅,而是失败死去,非常“墨镜王”。
1988年6月,这部低成本chu女作上映后在香江引起不小的轰动,获得了1153万票房,还拿下了金马和金像多个奖项与提名。
其中,张雪佑凭借此片获得了金像奖最佳男配,张漫欲获得最佳女配提名。
第一部电影就在商业和奖项上实现双丰收,墨镜王也一时风头两无。
邓广融打算乘胜追击,继续让墨镜王拍摄下一部戏“嘿帮片”,大笔一挥,他投下4000万港元。
两年后,挟持着《旺角卡门》的余威,墨镜王又一口气找来了张果熔、张漫欲、刘佳零、刘福荣、张雪佑、梁超委六大黄金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