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赵大伟对儿子的规划是考大学,有个好文凭再回来接自己的班,到时候便能一路坦途,顺风顺水。
结果几个月前匆忙恢复的高考,绝大多数人都没准备,属于赶鸭子上架。
赵吉前身虽然是高中毕业,可读书真不是他的强项,没吊车尾已经不错了,别说没时间复习准备,就是给他充足的时间也不一定能考上。
之前这几年,赵吉一直以临时工的身份在车站工作,一边积攒工作经验和资历,一边赚点小钱,同时等高考恢复。
结果高考是恢复了,赵吉却没考上。
前不久,赵大伟还让他复习一年,准备今年再战,为此还想让他把工作辞了,专心在家复习。
赵吉没同意,倒不是多在乎一个临时工的身份,主要是他真不爱学习,工作多有意思啊,虽然就是个后勤打杂的,可要不是因为他老子,连打杂的资格都没有。
别以为干后勤很累,工资又低,还没地位。
换个角度想,如果后勤工作不好,赵大伟同志会让自己亲儿子,赵家独苗进去工作吗?
当然,这一切随着赵大伟同志光荣牺牲烟消云散了,赵吉的生活将掀开新篇章,顶替他父亲成为铁路正式工,端起铁饭碗,争当新时代...咳咳...
算了,不喊口号了,事实上,赵吉以后的工作安排,领导们也很头疼。
其实就算赵大伟还活着,凭他的地位,找机会帮儿子转正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之所以到现在还没转正,一直以临时工身份打杂,完全是为了赵吉好,如果一进去就混个正式编制,别人怎么看他?
再说,有文凭的转正,和没文凭的转正,未来发展能一样吗?
肯定不一样!
所以说,赵大伟为了儿子是煞费苦心,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如果他还在,赵吉也顺利拿到了大学文凭,以后必定前途无量。
可惜啊,人算不如天算,他倒是光荣了,之前给儿子的安排全得作废,而且他再也插不了手了。
领导们纠结的点,其实也不是赵吉能不能转正的问题。
他转正是板上钉钉的,否则会寒了同志们的心。
领导们需要研究的是,给赵吉安排个什么样的工作,既能体现公平公正,又不至于让烈士子女寒心,最好还能让大家都有好处可拿,想要一举多得,可不得多费脑细胞吗?
这一切赵吉是不知道的,或者说,前身是不知道的。
但现在,此赵吉非彼赵吉,以他的阅历,会想不清楚问题的关键?
趁着天还没亮,大地一片静谧,赵吉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思考。
一方面,他要梳理记忆,免得被人看出端倪;
另一方面,他得给自己规划未来的道路,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好处,当然,一个年代也有一个年代的局限之处。
他的优势在于很了解这个年代,而对于铁路,他也有较为清晰的认知,毕竟《人世间》世界,他还有个在铁路混的风生水起的大哥。
虽然这个年代,大家伙都很苦,可身处铁路,再苦也比系统以外的百姓好过的多。
这个开局对赵吉来说并不算困难。
那么,未来该怎么走呢?
接老爸的班儿继续混车务段?还是...
《南来北往》这部剧的故事,主要就发生在列车上,如果想借助剧情优势为自己谋福利,上车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可问题是,车上有权力的岗位并不多,要么他岁数不够混不上去,要么不会专项技能人家不敢用。
难道去当乘警?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不管是哪的警察都是警察,赵吉也算干回老本行了。
可问题是,赵吉这辈子没有过从警的经历,于情于理,都不可能把他往不熟悉的部门安排,就算他有这个想法,领导也担不起这个风险,真出点什么事,后悔都来不及。
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天光渐渐放亮,大地开始苏醒,人们又要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住在大院里有一个好处,就是热闹,很有生活的味道。
挨家挨户陆陆续续升起了炊烟,饭菜的香味飘满整个大院,这还仅仅是早晨,如果是傍晚,烟火气更浓。
“大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
铁路工人大院门口的大槐树下,赵吉仿佛还能听到儿时老奶奶们念叨他们这帮小孩的声音。
那些声音不远不近,像是至今还没离开。
春日的新芽才刚刚吐露,随着墨色完全褪去,在这明媚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