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也说过,国内的澡堂子其实历史相当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只不过那时候的澡堂子,大都建立在比较僻静或离水源比较近的街巷内。
杂役们会用几口大锅烧水,然后将热水倒入浴池内,再用凉水调兑到适宜的温度。
客人脱下的衣服要放到竹篓子里,每人一个,然后穿上草鞋或破布鞋进去洗澡,洗浴后就在长条木凳上穿衣服。
而到了民国初年,洗浴设备和服务项目都有了很大提高,渐渐成为民间常见的休闲娱乐活动。
如今,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几家甚至十几二十家澡堂子,基本都是国营,服务态度啥的约等于零,好处是便宜。
五毛钱一张的澡票,全国上下都大差不差,不存在谁家价格高,谁家价格低,哪怕你家澡堂子很新,服务待遇很好,那也不能肆意提价。
就像铁路招待所新开的铁路大众浴池一样,门脸不大,进门就是前台,整体是一座水泥结构的二层楼房。
走进门后,先在门口换拖鞋,随后交钱买票,前台服务人员会给你一个手牌,拿到手牌就能洗澡了,东边是女浴池西边是男浴池。
男浴室里面很宽大,分两条通道四排浴床直通北面的浴池。
浴床是每两个组在一起,两床中间有20多公分高的矮板隔开,床上铺着一条洁白的毛巾被,另一条就叠放在床边。
浴床两边是木匠打造的换衣柜,客人在脱衣服之前先把洗浴用品和香烟火柴、茶叶糕点等放在组床上,脱下来的衣服放进对应号码的柜子里,用手牌上的钥匙锁好,即保险又安全。
然后裹上毛巾被,悠闲自得走进浴池。
这个年代的人,都喜欢早晨去洗澡,一是相对人少,可以挑选一个不错的位置歇着,喝茶方便;
二是新换的水比较干净。
后者应该是主要原因,毕竟这年头的澡堂子,每天只换一次水。
掀开浴池的门帘,水流声声,雾气腾腾,室内一大一小两个浴池依稀可见。
小的浴池水温较高,一些老年人愿意洗“烫澡”,大一些的浴池温度适宜,适合中青年人洗“泡澡”。
而沿着墙边的十二个独立隔间,安装的淋浴喷头下,是年轻人和生意人洗“快澡”的地方。
泡够了洗爽了,就把疲倦的身体交给搓背的或修脚的师傅,那感觉真是飘飘然然、舒服惬意。
赵吉为了让顾客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也给自家浴池打响名气,比其他浴池多配了一倍的服务员。
浴池服务员工作很辛苦很劳累,客人未进门,就能听见门外一声亮嗓的吆喝:“男宾两位,里边请!”“女宾一位,里边请!”
客人把竹制的手牌交给服务员后,服务员便会在前面带路。
将你引到对应号码的换衣箱前,问其想要喝些什么,热情而真挚的笑容让你不忍拒绝,你要是自带茶叶,就免费帮你泡上,要是没带,就跟服务员点,也会泡好了送上来。
换衣间的床位是可以躺的,你来得早,或者运气好便可占一张床。
占不到也没关系,浴池里有石桌石凳,也可以坐着喝茶。
客人走了,服务员马上换新的浴巾浴被,倒掉残茶剩水、烟蒂纸屑,洗好茶具,嘴里再喊一声:“一位!”
“一位”的“位”字是拖着腔喊出来的,意思是客人要走了,有一个空床位可以用。
一般大早上来洗澡的,都是一些老年人和老面孔,他们进来并不急于脱衣服,而是先掏出上好的茉莉花茶让服务员泡上。
有的还带来白酒、五香花生米和点心,然后坐在浴床上点燃一支香烟,喝上两杯茶,才慢悠悠地去洗浴。
老人们洗澡回来后,也不像年轻人那样休息片刻穿衣服,有的喝上几口小酒,搓着手中的五香花生米,显得那么得悠闲自得;
有的则吃上几块桃酥、饼干“垫垫底儿”,再端起香茗细细品尝;
有的嘴里谈天说地、讽古论今,滔滔不绝;
还有的不声张、不吃喝,热毛巾擦把脸,倒头就睡,鼾声如雷。
更有“浴”者,隔上一个时辰,还会去池子里洗个第二遍,不管如何,服务员的态度都是热情又耐心,决不会板着脸儿把占据半天时间用来享受洗浴快乐的客人气走。
如果遇到节假日洗澡的人多时,服务员也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喊:“等着的人很多,洗洗晾凉穿衣裳!”
比起其他澡堂子,铁路浴池的二楼,又开辟了一些新的服务,比如理发、推拿和按脚,洗完澡,跟服务员申请,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