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大时,护城河的水位上涨,漫过渠道,最先遭殃的便是八里河东里。
没办法,居民们家家几乎都是男女老少齐上阵,用脸盆等工具从屋里往外淘水。
后来,家家户户无奈地把自家门坎用砖砌成几十厘米高,以此挡住雨水污水的危害。
久而久之,八里河东里的居民怨艾地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京城第二龙须沟”。
面对严峻的“房囧”现实,有关部门下定决心走综合开发建设的路子,缓解首都住房紧张、居住条件恶劣的状况,离天安门只有7公里的方庄成为京城住宅建设改革的“试验田”。
84年,春寒料峭,方庄踏勘工作启动。
这一天,是值得方庄居民纪念的日子。
随后,一张方庄设计蓝图,铺在了有关部门的小会议室里。
这一年,方庄这块沉寂的土地被唤醒了,一场变革拉开帷幕。
经过多次研究修改,开发建设方庄的方案定了下来:
把方庄建成首都规模最大、现代化设施标准最高的城市住宅区,反映出80年代国内第一流水平。
这个任务交给了当时的京城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
正式明确的方庄住宅区地处城区东南角,北邻龙潭湖。
整个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为260多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可居住两万多户居民。
1986年,经过7家设计单位竞标、对8个方案的反复推敲,方庄建设综合方案第四稿终于获得通过,其建设方针为:舒适、方便、安静、优美。
开工的那一天,天格外蓝,几缕淡淡的白云悠闲地在天空中飘动,像一段扯不断的思绪。
一个直径3米的大红气球,从开阔地上冉冉升起。
一条巨幅标语悬垂下来,人们看清楚了,上面写着:
“搞好住宅区建设,为全面完成首都‘七五’计划而奋斗。”
得知住宅区开工建设的消息,附近不少居民扶老携幼,走出家门,前往开工典礼会场。
方庄小区作为首都第一个带有试验性的现代化住宅区,从开发、设计、施工到管理都采取一些新的办法。
建筑形式与风格力求多样化,打破传统的行列式、周边式,建筑平面变化丰富,楼房高低错落。
整个规划重视绿化,以6公顷的方庄公园为中心,再以带形公园及穿越各园中心绿地的环形林荫带将花园绿地连成整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绿化覆盖率达60%。
在规划蓝图中,小区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有商业中心、文化活动和群众游乐中心,还有体育场馆、综合医院、邮电局、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同步进行建设的还有供热厂、污水处理厂、22万伏变电站。
住宅标准较高,厨房、厕所面积比当时住宅标准大一些,一般住宅电话进楼,基本可适应上世纪末小康家庭生活的需要。
早在1985年,方庄住宅区及其道路就已命名。
按“古城群星”之意,方庄最早的4个住宅小区分别命名为:芳古园、芳城园、芳群园、芳星园。
住宅区内的三条南北纵向道路,分别命名为:芳群路、芳古路、芳星路;三条东西向的横贯道路,分别命名为:芳城路、蒲方路、群星路。
奠基开工之时,人们在方庄地区的地面上只能看到十字相交的四条干道,殊不知,此前的准备工作已花掉将近1个小目标。
四条干道分别宽45米和35米,住宅区的上下水、电讯、电力、煤气、热力等7种管道干线全部铺设完毕,拆迁和安置工作也安排就绪。
完成这些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共花费了1年多时间。
方庄住宅区建设启动之时,国内已经开放有段时间了,这就意味着方庄住宅区建设国家不再掏一分钱。
可是,拆迁征地要花钱,铺路筑桥要花钱,建房绿化要花钱,概算一下,方庄住宅区美好的蓝图要变为现实,需要资金40多个小目标。
1988年,有关银行决定通过“住房储蓄”的方式,联合开发方庄住宅区芳古园一区。
芳古园一区位于方庄住宅区西北角,住宅及配套建设项目共达12.3万平方米,双方投资2000万元进行开发。
并将其中4000平方米的楼房作为住房储蓄的房源,城建开发公司负责签订购房合同,办理住房手续,银行负责储蓄,提供买房单位及个人贷款。
开发售楼,回收资金,再投入开发建设,这样“滚雪球”式的建设,解决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