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90年代初,建设资金达到了平衡。
方庄住宅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规划设计、施工组织、房屋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在规划设计上,打破了住宅建设一律使用标准图的做法,首次全部进行“个体设计”,并首次在住宅区进行环境设计。
在施工组织上,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招标,两万多建筑工人并肩作战,每年开复工100万平方米,竣工交用30多万平方米,这在当年国内罕见。
在小区管理上,积极探索超大规模居住区的管理模式,对小区进行全方位管理。
经过10年建设,方庄住宅区一度成为京城一大新景观和旅游场所,听说到方庄参观的中外游客超过10万人次。
不过想买方庄的房也没那么简单,首先没什么好户型,因为方庄的公房多,尤其是早期的,基本都是部委和银行的福利房。
那既然是公房,第一限制因素是什么?级别!
不同的级别对应不同的面积。
本单位开发的可以超标一些,查出来也就是批评而已。
但这种集中开发的就不好办了,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几平米的标准都不能逾越。
那这就限制住了设计师,明明加几平米能改善的户型,也只能被迫缩减,那户型自然就受到影响,严重限制了开发商的发挥,导致户型同质化严重,无奈的做不了创新。
当然,好处是质量过硬,楼体厚重结实,再加上保温层,自然保温效果好。
冬天的热气跑不掉,夏天晒不透,连空调都省了。
方庄作为目前亚洲第一大社区,也是全京城乃至全国第一个大型富人区。
当然也有人说是前三门大板楼更早,但那是一长条,不能算是一个社区了。
而且富人区不是光指的住在里面的人富裕,还得有各种相对高档的配套消费场所才行。
从这点上来说,无论是大板楼还是各个大院,都和方庄无法相比。
毕竟方庄是国家级的重视程度了,各方面配套几乎都是完美的。
这地方为什么叫方庄,其实就是方家庄的地名。
蒲黄榆,蒲家庄、黄土坑和榆树庄三个村子的合称。
在天通苑出现之前,方庄社区是绝对的最大社区,常住人口接近10万人,同样是一个小城的规模了。
现在住方庄,就跟住后世slt差不多,也就是美食购物+高楼大厦霓虹灯,一派资本主义风貌。
现在方庄的消费在京城不能算最高,但绝对是高的之一。
而且这里是京城最早最大的商品房聚集区,第一家贷款银行就出现在方庄环岛。
再有一个标志性单位就是“出国人员服务部”,之所以设在这里就是因为能出国的人多,方便。
这个年代甭说出国了,去趟津门的都能吹牛半年,坐飞机更是要介绍信的,坐软卧被叫“首长”也是常有的事。
在方庄成立服务部之前,要买带指标的外汇商品都只能去“进口商品大楼”。
在惠新东街,这个年代算是远地方了,都快到四环了。
有了服务部就方便多了,买不起的可以来看看,反正也不要钱。
服务部的位置就在银行旁边,门口热闹极了,除了买东西的还有倒汇切汇倒腾指标的,俨然一个地下黑市。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居住氛围。
在这里居住的,要么是部委的要么是银行的,最次也是有关部门的,还有各种明星,小开,总之业主素质相对较高,不会有太多狗屁倒灶的事情。
不过也有在这儿租房子的,要知道在方庄租房还挺不容易,现在没什么专业的中介公司,都是自己打听或找“房虫子”,能力大点儿的叫“房耗子”,反正都是干“拉房纤儿”的。
也没什么标准的收费,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中介费三五百块钱左右,按收入比例换算和后世差不多。
住进房子也不踏实,因为公房不让私下出租,所以都得说是亲戚朋友借住。
最关键房租不便宜,两居室一个月得小两千了,相当于普通人3\/4个月的工资,约等于后世的两万。
没辙,就是房子少,想租还不好租到呢。
而且那会儿的银行利息高,而房租是深度和利息绑定的,水涨船高,也是正常的经济现象。
赵吉就是托胡同里一房虫找的商品房,120平的四居室,户型不算太好,好在朝向不错,而且使用面积很高,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