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
剧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与时代紧密相连,叙述了包括三线建设、知青下乡、恢复高考、经济改革、鹏城腾飞、棚户改造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赵吉的这部小说,一度被媒体评为属于国人的平民史诗。
此前,工人子弟在文学、影视作品中被书写的不多,工人家庭的数量却很庞大,赵吉选择这个群体和那个时代的故事,可以说精准的踩在了热搜点上。
李璐与赵吉的想法不谋而合,近四五十年,国内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逐渐被遗忘,很多人不再去回忆“每个月只能吃两斤肉几斤大米”的日子。
他希望能有一部作品,来唤醒大家的记忆,回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情义。
这也是他几乎没犹豫就接下这个项目的原因。
今天能坐在这间屋子里的人,岁数其实都不小了,或多或少都经历过那个艰苦岁月,所以一开篇,当宛如电影的画面调色呈现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有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
这是典型的家庭故事,关注了周家近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这个家庭也像当时国内社会的一个小缩影:
正直刚毅勤劳的父亲,在家操持家务的慈爱母亲,四个性格不同的孩子,以及他们迥异的人生经历。
这是一出群像剧,除去周家之外,有名有姓的角色超过100个,描写了人们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故事的背景从1969年一路讲述到2019,50年来,虽然没有发生外部战争,却经历了内部的极大变化。
电视剧开篇刻画了一场别离。
父亲周志刚即将远赴西南投身三线建设,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的知青。
上山下乡行动下,邻居告知周母,每家只能留一个孩子在身边,女儿周蓉和三儿子周秉申必须有一个人要走。
至于老小周秉昆,甚至都没人提。
周蓉,性格长相出挑,又是女孩家,母亲舍不得她走。
老三周秉申性格沉稳,又是男孩,倒是可以放出去,但毕竟年纪还小,母亲同样不舍得。
秉昆,年龄最小,整天嬉闹玩耍,一脸孩子气,完全不在考虑范围内。
全家人正为两人谁走谁留而烦恼,周蓉悄悄留下一封书信,告知他们,自己决定前往西南当知青:
“妈说,女孩的好年华就这么几年,但我觉得好人生比好年华更重要。”
信里的这句话,给了众人深深的震撼。
自此,周家两代人分隔四地,再难相聚。
这场戏隐约折射出了周家的权力结构,父亲与大哥是家中顶梁柱,也表现出几个主角的性格,从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际遇。
但也就在这一刻起,老三周秉申开始成长了。
大哥周秉义,符合传统国内家庭“长子”“长兄”的形象,名字里的“义”代表了义薄云天,他这一生,将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家人放在第二位,很少为自己考虑。
秉义走仕途,与曾经的绳长之女郝冬梅成婚,代表了高干家庭这个阶层。
人人都道做官好,周秉义这官却不好当,最后还是在周秉申的帮助下,找到了一条权衡之路。
周蓉与丈夫冯化成代表着高知阶层,她有着超时代的先锋性,车站离别时,让弟弟背起自己亲吻了父亲的脸颊,又为了爱情,悄悄跑去西南大山,和大自己十几岁的诗人成婚。
恢复高考,她和秉义成了第一批大学生,考上京城大学,毕业后,她留校任教,后又因现实所迫,从京城回到吉春,经过了坎坷的十多年。
她的这一生堪称反派,跟周秉申互不对付,她这个姐姐始终未能入弟弟的眼。
甚至她的那些事,都会被周秉申吐槽、针对,喝骂,可以说承担了整个故事的‘爽点’。
耿直倔强的性格让周蓉得罪过不少人,分不到房,夫妻俩只能寄人篱下,住在弟弟家,和一大家子住在一起。
人到中年,激情之爱渐渐褪去,变得平淡起来,又因长期与女儿分离,母女始终离心。
周秉申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他承担了周秉义这个大哥在家里的角色,凭一己之力扭转了周家的生活。
在此期间,他和父亲的矛盾,和大哥的矛盾,和秉昆的兄弟之情,展现了一个男人的担当,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之常情。
周秉昆原本是周家四子女中最能让普通人共情的角色,成绩和成就均不如兄姐,大半生处于社会底层,半辈子没能走出光字片。
其实赵吉这一版小说,没有完全按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