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重要的不仅仅是它本身表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影片之外它传达了什么讯息。
想要更多得获得影片之外表达的讯息,形成独立思考以及想象能力则变得至关重要。
因为任何艺术创作的根源都来自于想象力。
赵吉自己的阅片总量,应该能达到5000以上,肯定不足以和那些优秀大导相媲美,但他对电影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审美标准。
他有足够的依据和眼光来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
当然,这里面的好坏指的是广义上的,毕竟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实,按照他的阅片量,又有编剧底子在身,完全可以试着执导一些短篇,涉足导演行业。
而这也是能帮他把阅历和知识变成金钱最直接的办法。
而且,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确实会让电影制作出现两极化:一是更草根、更普遍。
数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让一般的电影制作似乎更为便利,技术掌握的门槛更加低。
比如,现在人们都可以用手机拍摄、剪辑视频。
所以,各种人跨界当导演的越来越多,这是好现象。
优秀人才总是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另一种是更高端、更为专业。
这就需要一批具有艺术创造能力与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价值电影人出现。
目前全球电影行业出现了以电影数字工程师为代表的新型力量。从分镜头开始到影片最终合成,基本可以用数字技术加以模拟、预览;
现场拍摄比重正在逐步减少,特技特效分量逐步增强。
所以,前几年风起云涌的电影拍摄基地建设,必然面临着转型与更新。
从拥有摄影棚多少、外景面积大小为竞争格局,进入以拥有数字技术制作能力和高价值制作人才为核心的时代。
从以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后当导演似乎是更容易了,其实是更艰难了。
这是因为最顶级导演既要对艺术有深刻理解和表现,又能掌握至少理解最新技术,从而自如调度先进的高技术团队。
目前国内缺少这样的导演大师,如果是前者,赵吉随时可以试试看,若是后者,他自己信心都不足。
好莱坞坊间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卡梅隆负责变革电影技术,而诺兰负责改变电影”,120年的电影史,真正的电影领骑手都是导演。
没有诸如卡梅隆,诺兰这般伟大的导演,就没有今天走入黄金时代的世界电影。
国内现在的风气就很不好,很多演员演而优则导,直接拉低了导演的门槛。
当然,理论上来说,你只要了解电影制作流程,能开口说话,就能成为导演,只不过想成为好导演可就难了。
相比于台前风光,导演在幕后其实承担最多:来自投资方的压力,影片上映后来自票房的压力,拍摄影片本身的辛苦和高压……
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的代表作《八部半》大概最能直观展示导演工种的高危高压,所以,没有足够的实力是无法胜任导演工作的。
一句话,打铁还得自身硬!
首先你得有执导演员的能力,如果被演员压过了风头,那这部电影很有可能成为烂片。
导演导演,顾名思义就是指导表演。
虽然说演员和导演是两种工作,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演员,如何指导演员的具体表现,这是每一个导演的必修课。
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由于现实当中成名的演员没有符合主角“派”的人选,李桉不得不在阿三进行海选,最终在三千多名挑战者中选中了17岁的苏拉·沙玛。
而在此之前,苏拉·沙玛全无任何表演经验。
不过老练的李桉一眼就看出了这个未成年男孩身上潜藏的表演天赋,并加以开发,从而才有了苏拉·沙玛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完美表现。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与国际章合作的《卧虎藏龙》上,可以说,虽然国际章是老谋子一手培养起来的国际演员,但最好的表演献给了《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一角。
除此之外,好导演还得有驾驭剧本的能力。
换句话说,好的导演一定是个好编剧,而好的编剧不一定是好导演。
而且这大概是导演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了。
黑泽明曾经多次指出,要想成为大师级导演先要成为大师级编剧。
诺兰也说,如果你有一个足够优秀的剧本,不要卖给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