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可以称为中毒者了,年阅片量超过300部的影迷们,基本上每天都会花时间在看电影上,电影对你来说如饮水一般重要。
电影“有毒”,而你自愿深陷其中。
年阅片量500~1000:影虫,年阅片量达到这个数字的人,大概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影虫”,或者是正在成为影虫的路上。
逗伴TOP250如数家珍,各类影片都有涉猎,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看电影。
年阅片量1000以上:基本算得上专家,或者说行业从业者了。
一天至少看2到3部电影,这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你却完全无法停止你对电影的热爱,“一天不看,全身难受”,说的就是你了。
而若是想学电影,1000部左右的观影量,真的不算多。
由于1000以上包含的区间太大了,如果是5000至10000部的话,那就厉害了。
而且,观看100部佳片和观看1000部烂片的区间感受差距是不能进行数据量化的。
电影工业走到这个世纪,也演化出各式各样的类型。
也许大部分同学对于“好电影”的衡量标准并没有一个绝对的阈值,但没有明码标准不表示没有底限。
但很重要的一点,当一个人观看量达到1000左右的时候,不敢说所有人,但这些人基本上都在无形或有形中培养了比较好的观影习惯。
毕竟1000部电影的累计,很难在电影类型上趋于单一化了。
由此推断,当观影数量达到四位数后,可以接受的电影类型宽域将逐步递增;
但随着观看的类型以及电影数量多了,尤其质量优秀的片子看得越多,那么后期达到心理预期的佳片数量将逐步递减。
另外,跨考想要入门电影的人,观看好莱坞的经典佳片是培养观影素质的不二法门,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毕竟好莱坞很擅长把讲故事清楚,也很擅长把故事讲完整;
它讲故事的模式并不区分观众可以对影片解读到什么程度,只要你智商正常,你就能看得懂。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好莱坞经典电影的故事饱和度很高。
通俗一点说:就是整场故事从头到尾,它可以讲得滴水不漏。
所以除了促成超高的完成度之外,也不断的加强、细化观众对整个故事的理解,这其中包含了影片本身或者本身之外要传达的东西。
但对于观影量已经很高的人而言,大部分好莱坞出品影片即便优秀,恐怕也很难达到心中佳片的预期了。
毕竟好莱坞流行的固有模式,虽然十分成熟,但成熟很可能意味着衰变,或者给人故步自封的感受。
在面对口味刁钻的影迷心中,好莱坞电影的成熟工业恐怕早已不能满足他们了。
随着影片越看越多,你吸收的故事模式也不断增加,以至于在看到同类型影片时,你很难再有什么新鲜出挑的体验。
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于在好莱坞打拼的电影人们会受控于好莱坞的运作模式,导致出来的影片被好莱坞模式所同类化。
所以,除了好莱坞,不甘心的观众会把目光投放到欧洲电影,亚洲电影,甚至非主流国家的电影中去。
和不同国家之间散发出的文化气质不同一样,不同国家之间的电影也带着不同文化的气质。
在这些多变的新鲜血液中,有不少影迷会如获至宝。
好莱坞电影不擅长留白,或者说好莱坞电影不喜欢留白。
好莱坞最喜欢的“留白”是在影片结尾给观众一个开放式结局。
比起这些,它更喜欢把故事说透。
这是它的优点,但缺点是,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将影响观众的观影模式,同时扼杀观众的想象力。
比如《刺客聂隐娘》,影院里的观众90%以上的观众都难以消化,因为该片尽可能地隐舍了可传达的语言信息以及人物之间直接与间接的互动。
极少的台词和极简的人物互动则意味着传播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的信息变得极其模糊,似乎提取影片核心内容变得举步维艰。
于是大家只能在角色对话的只言片语和其他极其有限的线索里去摸索揣测。
这么大手笔的“留白”,观众们恐怕观看到除了开始的“刺客聂隐娘”五个大字,美妙的风景,和几个演员的名字之外,脑袋里剩下的只有莫名其妙。
至于影片可以输出什么却知之甚少。
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