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穿越人世间,一路狂飙 > 第281章 荤素不急

第281章 荤素不急

硬盘连在智能电视上,用遥控器搜索片单,这个硬盘里存了500部电影,堪比一座小型影库,其中不乏经典的小成本黑马作品。

由此可以看出,陈芷曦的阅片量,绝对不次于一般的导演。

虽然这没有绝对标准,但阅片量多少,大概率可以决定一个人对于电影的审美能力。

网络上有一种很常见的争吵——“影迷的争吵”。

两个人因为对某部电影的不同评论引起争执。

吵着吵着,很容易出现某一方开始质疑另一方观影量的情况。

典型问句是,“你看懂这部电影了吗?你懂不懂电影啊?你看过几部电影啊?”

被问到的那一方当然也不甘示弱,要不就是直接甩出一个数字,要不就搬出来奥逊·威尔斯、弗里茨·朗、费里尼等大师的名言或作品来表示自己看电影的资历。

好像现在要是没有个几千部的阅片量都不好意思称自己为影迷。

要是你连某某导演的电影都没看过,连某某作品都没听说过,就想对一部电影发表意见,那更是外行看热闹。

有人会问,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观影量才能够发表意见呢?

如果A看了1000部电影,B看了500部电影,是不是就意味着,其中一个人没有另一个人懂得多呢?

很显然不是得。

那么为什么看电影的数量在“影迷”心中特别重要?大概有这么三点原因。

第一,一种“多”就是“好”的思维误区。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题海战术……这些都是盲目堆量的例子。

可不求质量的大楼会塌,只知道题海战术培养不出优等生。

看电影是有学问的,其实看得多并不能代表对一部电影的理解深刻与否。

但很大程度上,如果一个人看得多,那么,他似乎就有更大的发言权。

第二,被比较的东西需要它是能够被量化的。

因为每个观众的审美水平、观影量、经历与三观等都不相同,导致了每个人都能够看电影,但每个人对于电影的理解却千差万别。

而审美、经历、三观,这些听起来玄而又玄的东西,都是不能被量化、被比较的。

那么剩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电影积累的,也就是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一项——观影量。

因为有跟人比较的需求,所以可以被量化成数字的观影量就成了首选。

最后,网络时代,已经失去了了解一个人的耐心,观影量就像指标,直接但不全面。

试想,如果有一个人质疑你对影片的理解,是耐心地跟他解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来得直接,还是把你看过的1000部电影甩到他脸上来的爽快?很多人会选择后者。

所以,一个“合格”的影迷,到底需要看多少部电影?

首先,什么是影迷?每个人的定义都会有些差别。

但总体来说,人们会觉得热爱电影的人是影迷。看了许多部电影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甚至不是必要的条件。

也许他是为影视业的状况向大众做普及科普的人,他是为独立电影人的处境奔波宣传的人,他是举行观影会连接线下观众的人……

也许,他只是爱看电影而已。

所以“一个合格的影迷,到底需要看多少部电影?”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答案。

100部还是1000部?在网络喷子的质疑声里,可能永远也不够。

热爱才是作为影迷的资格,至于计算看了几部电影,对一个真正的影迷来说,可以,但真没必要。

当然,非要计算的话,可以用年阅片量来计算,而不是总阅片量。

如果按照每年观看的电影量来分级的话又该怎么分呢?小编这就为大家做好分段,请大家对号入座啦!

年阅片量50以下:电影或许只是你众多娱乐消遣方式当中可以被取代的一种,属于电影的匆匆过客。

通过电影可以品尝多种人生的滋味,或许来年你也可以考虑选择在光影世界中度过更多的时光。

年阅片量50~100:基本上可以达到每周至少一部电影,大多为电影院的常客。

电影,已经是你们娱乐的重要选择,无论是习惯电影院观影还是家庭观影,都有属于你自己的一片光影天地。

年阅片量100~300:每周观影两部以上,你对电影的喜爱已经无需更多证明,电影已经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阻碍你看更多电影的或许只是时间有限。

年阅片量3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