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穿越人世间,一路狂飙 > 第284章 讲课

第284章 讲课

顾地去了。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故事背后的真实历史,确是真实存在的。

于谦被诬陷杀害,流传下千古名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名臣,作为京城保卫战的指挥者于谦于少保为何会被冤杀,他的死和明朝中期一场宫廷政变到底有何关系?

明朝到了第六位皇帝朱祁镇上台的时候,宦官权力和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朱祁镇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开始,太监就有了接受宫廷教育和代理皇帝在奏章上“批红”的权力。

到了朱祁镇的时候,有个太监竟然成为了皇帝的教导老师,说出这个太监的名字,一定会有人咬牙切齿,他就是王振。

王振如果能老老实实的当位老师,或许能在史书上留下一个好名声。

偏偏这又是个不安分的人,他在当时的太皇太后、皇天后、内阁大臣面前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后背后却阳奉阴违,拉帮结派,安插亲信,扩充权力。

等到这些老人相继离世或者年迈的时候,王振终于大权独揽,开始了他不堪入目的一生。

朱元璋当年为防止宦官弄权,在宫门口特地李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而这块碑就是被王振移走的。

王振是成年后自愿选择进入皇宫当太监的,或许在每当太监之前,他曾有个横刀立马、建功立业的军事梦想。

恰逢这个时候,边关报急,蒙古瓦剌的太师也先率军进攻明朝。

王振撺掇朱祁镇亲征,朱祁镇同意了这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决定。

二十万,一说五十万大军在粮饷准备不充足的情况下,跟随王振沿居庸关、怀来,向大同行进。

未至大同,王振接到前方战报,大同守军在阳和全军覆没。

王振本就无军事指挥能力,听过前来报信人对战争绘声绘色的描述,立马改变了主意,下令撤军。

如果能及时撤军,主力或许还能保留。

可王振偏要绕道去他的老家蔚县,目的就是为了在父老面前炫耀一番,以他的这种尴尬身份,真不知道有什么好炫耀的,但几十万大军还是去了。

事实上经过蔚县也可以直接回京城,而王振这个脑回路清奇的家伙偏要从蔚县再折返到大同,再由大同沿来时的路线回京城。

而最终之一决定导致了明军在土木堡全线溃败。

战役的经过不细说,二十万大军溃散,留下大量辎重、物品,一大批朝廷重臣永远的留在了战场上,也包括王振。

而朱祁镇成为了瓦剌军队的俘虏。

朱祁镇被俘的消息传到京城后,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成为代理皇帝,面对瓦剌军队的兵临城下,朝廷的官员分为了两派,一派以兵部侍郎于谦力主抗敌,一派以徐珵(后改名徐有贞)为首主张南迁。

于谦据理力争,陈说厉害,收到朱祁钰的支持,主战派占了上风。

京城保卫战的序幕就此拉开,于谦负责组织战争动员和军事布置等工作。

瓦剌军队企图利用朱祁镇作为打开关卡大门的敲门砖,得知明朝已有新皇帝,手中的朱祁镇成为了太上皇,利用价值大打折扣。

直到明朝取得保卫战的胜利,朱祁镇在瓦剌手中成为了鸡肋。

瓦剌多次提出送回朱祁镇,但已经习惯了皇帝龙椅的朱祁钰都是消极应对。

经过朝中大臣的斡旋,朱祁镇最终回到了皇宫。

朱祁钰将这位太上皇安置在了偏僻的南宫之中,并派军队守卫,形同幽禁。

朱祁钰废除了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但这位继任太子一年多后夭亡,朱祁钰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于是太子的位置成为了空缺。

朱祁钰与大臣就太子人选的问题展开了拉锯战。

就在朱祁钰身体每况愈下,而又没有子嗣的时候。

京城保卫战之前主张南迁的徐珵,现在已改名为徐有贞联合司礼监太监曹吉祥和在北京保卫战中立有大功的石亨发动了夺门之变。

在正月十六的晚上,徐有贞等人撞破朱祁镇居住的南宫的围墙,迎出朱祁镇,一路来到东华门,此时有守卫前来阻拦。

就在这关键时刻,朱祁镇大喝一声,多年的压抑使这声大喝震天动地,东华门就此打开。

朱祁镇走进了奉天门,重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历史上的夺门之变。

当第二天早朝开始的时候,站在下面的群臣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