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幻象来传递。
对杨玉环的万千宠爱是幻象,因为这个盛世需要一个崇拜的对象。
李白对杨玉环的赞诗是幻象,他写诗的时候根本没见过杨玉环。
基本上这个电影里的每一幕都是幻象,没有一幕不是幻象。
但是这些幻象里,也都有它真实的部分。
大唐的经济繁荣,杨玉环的独宠,李白诗歌里描绘的美,都是真实存在的。
而所谓的无上密法,让僧人去寻找答案的就是如果世间的根本是爱,那为何会有痛苦。
也是反基督教的人一直在问的问题:如果上帝全知全能是造物者,为什么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他的子民都水深火热。
但是到最后,原著也给了我们一个回答。
世间的幻像根本难辨真假,与其去分辨真相,不如拥抱你现在有的美好。
这也是白居易为什么决定长恨歌一字不改,哪怕他已经知道杨玉环真正的下落。
因为这故事可以是假的,但是当时他被感动的细节,他从玄宗给的幻象里感觉到的爱情是真的,他写的是他心之所感,而长恨歌里的人物也只是服务于他的感受。
说起来,还是挺唯心的一个想法。
反过来看老陈,对他来说,电影可能就是一种幻象。
他的作品有的被认可,有的被辱骂。
他既有无数的荣誉,也背负无数的骂名和取乐。
他觉得自己是高尚的,如同白居易,如同道士下山里的道士,他认为众人皆醉我独醒,你们这些庸俗的人不懂我心中的大义。
所以他可能认为无数反对的声音就是这世间的多重幻象,他对这个剧本这么激动,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他真的是太看得起自己了,同时太自以为是了。
他说10年后大家猜看得懂无极,这种高高在上的“文人”强调,真的很像问得出,我要是不在了,这世间的礼仪由谁来维护的孔子。
真希望有个老子回答他:天地在你没出生的时候就存在了,一直好好的,你死了也没啥大不了。
还有,老陈对爱情的渴望是显而易见的浪漫主义。
从无极里的风筝,到妖猫传里的贵妃,他爱的女人都差不多一个样子,温婉,苍白,柔弱,轻盈,简单来说,带着一股“仙气”。
她们一袭白衣,纯洁无暇,衣衫飘飘,轻盈在云端游荡,似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美艳四方。
这个标准真的非常地符合很多“大男子主义”对女性物化的欲望了。
柔润温婉对应着顺从,苍白轻盈对着应少女的未经世事,而五官的美颜又对应着炫耀。
看看老陈年轻时候选择的女人和现在选择的女人,能理解了吧。
年轻时,事业压力需要环节,需要的是一个聪慧能理解自己的女人,帮助自己寻找方向,最好还能提供人脉资金的支持,帮助自己完成梦想,错把对支持和理解的需求当做了爱。
功成名就之后,但是要选个符合自己理想型的女人。
历史上真实记载的杨玉环是具有生活气息的女子,会吃醋撒娇的女子,有点小才华但又没有野心的女子。
妖猫传里的贵妃只是一个符号,完全不是活生生的人。
哪怕是在极乐之宴上,和白龙的对话应该起到立刻温暖白龙孤独的内心的冰融之感,但我完全感觉不到这部电影里想要传递这种感觉,这就让白龙的故事线完全立不住。
而杨贵妃在霓虹文化中是观音的化身,是理解万物滋润万物的慈悲,电影里完全抹杀了。
这是因为老陈在根本上就完全不在意女性在理解他人这个层面的能力,他不懂被人完全地理解和接受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当然就不懂这个能力的重要已经该如何表达。
当然了,如果他体验过被人接受,他也就不会追求遗世独立了。
他还是认为女性的价值在顺从和美丽,而雍容华贵的贵妃也是古代谋士对一个大家闺秀的向往。
白龙的爱是出于千万人中带刺的孤傲里生出来的对理解的渴望,当这唯一的希望消失时候的绝望和复仇也很好理解,这种非她不可的偏执,但是电影没有变现出来一丁点。
李白这种诗人和有些才华绝傲的作家一样,他们写诗和写字都不是为了炫耀或者记录,他们是有太多的情绪,在心头,不说出来就活不下去,像是托马斯·沃尔夫。
是情绪借着酒精发酵,然后一下就喷涌而来,电影里没表现出一点点属于诗人的情绪化和天真还有敏锐,都没有。
包括黄鹤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