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甚至可能觉得,丹龙竟然用幻术欺骗白龙进行超度……
同时《妖猫传》也算是一部悬疑片,有许多情节反转,逻辑一定要顺,有可能引起观众误会的细节都要表达得更清晰,杜绝一切不该有的误导性情节。
否则观众刚到一个情绪点,就被突如其来的疑惑打断了。
比如白乐天一个人就能推动石棺盖这里,几乎所有观众都注意到了,却理解不一,这是不应该有的。
其实细看,棺盖第一次被推动时,就是白乐天那侧明显推开了一个角,第二次推到地上依然是白乐天推得快,说明白乐天的力气比较大,而且空海可能也在棺内协助托举棺盖了。
这里改句台词就能避免麻烦的事,恰恰是电影较明显的瑕疵。
又比如棺盖内的血迹,颜色太艳了些,很出戏,也缺少视觉刺激,没传达出那种三十年的沧桑感。
再比如贵妃为何在尸解酒发作前就醒来,这是悬疑的核心情节,必须应该交待清楚的,对交待玄宗和黄鹤对贵妃的态度极其重要。
原作里好像是高力士把针拔出来了一点点?
电影完全也可以跟高力士联系一下,可以加强贵妃的悲剧感,每个人都是间接害她承受更多痛苦的凶手,无论有意或无意。
再再比如尸解大法跟尸解酒,名字太像,功能却完全相反,作用交待得不够清楚,这些不应该靠观众再去推理,而是交待清楚方便观众在观看的同时推理剧情中的逻辑。
还有故事的连接。
黄鹤为什么跟着玄宗,为什么献计,我猜应该是为了荣华富贵,但好歹要交代一下。
黄鹤什么时候告知丹龙真相的,是丹龙配合展示尸解术时,还是意识到皇帝要灭口让儿子逃跑时,这也应该交代得清楚些,对理解丹龙这个人物很重要。
尤其是少年白龙如何被贵妃的气度折服的,前面为了保持悬念不能多下笔墨,后面揭晓答案时可以用闪回交代个表情特写什么的,方便大多数观众理解剧情。
否则会有很多人把贵妃理解成玛丽苏,白龙对贵妃理解为爱情。
这事真的不能全怪观众。
如果有一个导演剪辑版,能给出更完整、合逻辑的剧情线。
以及,出字幕前真的应该放一篇完整的《长恨歌》,没有这个是大大的遗憾。
至于白龙身体消失,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当妖猫试图爬上冰台未果,摔出好远一截后,身体冒出绿光,这是灵魂开始出窍消散的意思。
但影片里做得非常非常隐蔽,不重看根本发现不了。
不知道是否故意掩盖灵魂出窍的画面,莫非也跟审查有关。
按这个思路来看,妖猫被感化后,怨气逐渐消散,变得衰弱,无法跳上冰台靠近自己的肉身。
而它的灵魂开始溢出妖体重新净化,虽然过程没展示,此时发生的应该是纯净的灵魂重回肉身。
而后化作白鹤而去(也就是升天去往西方极乐了)。邪恶变回纯洁,黑暗恢复光明,留下的黑猫实体是执念,飞走的白鹤少年是解脱,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先不说这是不是一部好电影,但你至少可以从这部电影读懂老陈这个人。
他的价值观和追求他追求的是其实真的是一种“侠义”,而且是他自己理想中的侠义。
读过查镛的武侠或者史记的人,应该都会有一种感觉。
就是大侠之所以为大侠是因为,敢于舍己身而为大义,冒天下之大不韪。
人是天生自私自利的,所以所有舍身娶义的故事都是历史中会浓墨重彩的故事。
老陈追求的也是这种侠义的感觉。
荆轲刺秦王、赵氏孤儿、无极、梅兰芳、道士下山和妖猫传都是在试图唤醒这个他认为华人已经丧失的侠义之感。
在妖猫传里,李白不畏权威是大义,杨贵妃饮下毒酒也是大义,白龙30年的守候是大义,而反面玄宗的猜忌善妒是不义,黄鹤为了权利枉顾真相也是不义。
但是其实老陈这种非常单纯的对侠义的向往是不符合原著的,起码电影里给人突兀的感觉,应该都是他个人的理念和原著的理念之间的冲突感带来的。
从电影里来看原著的话,其实原著想说的“无上密法”好像是为什么人会痛苦这个问题的回答。而幻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意向的投射。
电影里的幻术有一句话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就是所有的幻术里都有真相。
这大唐盛世是幻象,皇上对番邦的接纳通过对杨玉环一位胡姬(不服史实)的宠幸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