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穿越人世间,一路狂飙 > 第312章

第312章

暴烈之处火花迸现,温柔之时情意不减。

很多人对棒国电影的整体印象就是这样,同时也适用在《黄海》身上。

结局便是最好的说明,导演没有满足于虚无绝望的死光光,面对人物命运的必然休止,他还是留下了一连串的情感脉动——哪怕会被看做是一厢情愿。

其实这片子跟《血与骨》有几分神似。

在久南的旁白声中,在濑户内海的轮船上,年轻时的父亲和一帮鲜族同胞看到了大阪,陆上那端烟囱林立,他们为眼前景象欢呼雀跃,却难以想象日后命运。

《血与骨》讲的是去霓虹谋生的朝鲜族,家族故事,出场人物不少,历史感厚重,有力量更有劲道。

《黄海》则讲述了鲜族人受雇杀人,偷度棒国寻妻。

影片略去了历史的裙带关系,细节繁多但线索分明。

火爆的追击飞车、赤裸裸的刀子相见,这些拍得干净利索,已经是罗导演个人特征和商业特色。

两部电影一日一韩,但人物形象都入木三分,骨子里的残暴过目难忘。

大篇幅的暴力,毫不掩饰的生存欲望,它们都暴露了边缘群体的困境和民族性格的独特。

这不是夸张附会不是道听途说,它就是命,一个民族的命。

如果《血与骨》对应一部自传体小说,那《黄海》对应一则社会新闻;

如果家族史的《血与骨》是一件钝器,那专注个体的《黄海》就是一件利器。

电影有如一把锋利刀刃,挑着华夏与半岛的交接处,就着筋骨交错的地带,轻轻地划出了伤口,然后开剥分剖。

《黄海》的故事跟导演上一部《追击者》案件一样,有真实可考,再经过艺术加工,借助成熟电影工业锤炼打造,得以呈现。

大概觉得积累的拍摄素材又多又好,罗导演这样的完美主义者放下了片长顾虑,不舍得动剪。

电影长达150多分钟,别说商业片,就算是对一部文艺片来说都算是长的了。

按照导演的本意,《黄海》与《追击者》是紧密相连的,影片可以叫《谋杀者》或《杀人者》。

取类似片名更可以骗得不少观众入场围观。

事实上,《黄海》这名字意境上高出了一层。

首先黄海是地理名词,由于陆路隔着朝鲜,偷度者只能走水上,黄海是必经之地。

这片海不是一衣带水,反倒可能把他们就此埋葬。

其次,海大多是蓝色,黄海又指代了主人公久南的非法身份,他担惊受怕,困兽犹斗。

最后,可能罗导演不希望观众把印象留在《追击者》,他更不想往回看,虽败犹荣。

从剧作编排角度上看,《黄海》与《追击者》都是找人和凶杀,具体过程却有很大不同,比如血光出现的时机。

几乎等了一个小时,《黄海》才制造出视觉上的冲击。

楼梯上血浆流淌,杀人场面不加掩饰。而几分钟前,久南和司机还在楼下干熬,浑然不知状况——这一段简直是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

在《追击者》时,罗导演早早让凶手亮相,没多久就开展他的犯罪手法,冰冷无情,冲击早早到来。

很显然,观看《黄海》是需要耐心的,它不像《追击者》的暴风骤雨,一阵猛烈。

但如果论BT程度,《追击者》远胜《黄海》。

棒国第一BT杀人犯何许人也?此人连杀27人,创下了连环杀人案的记录,时至今日棒国的罪犯无人能破其记录!

此人叫柳永哲,他专杀富人、老人与女支女!他的作案手段极其残忍,肢解、虐杀、是其家常便饭。

除此之外该人还擅长毁尸灭迹!人称拆骨专家、人间恶魔。

柳永哲是棒国人心中的噩梦,他的杀人事迹对棒国全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追击者》就是以柳永哲为原型创作的。

当然,毕竟是电影,虽有所改动,但其惊悚程度、紧张急迫的氛围,还是让观众觉得高度还原了真实案件。

电影主人公忠浩曾是一名警察,他因为贪污被辞去警察的职务,现在的他是一名皮条客。

忠浩靠着与曾经警察同事的关系,生意一直还不错。

作为经营灰色产业的老板,他不算个好人,赚钱是其主要目的。

本来生意不错的忠浩,近期手下的小妹接连失踪,这引起了忠浩的怀疑。

他认为是有人要砸他场子故意捣乱,把他的人偷偷卖掉了。

实际上这两个小妹早已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