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社会行为规范或者自我道德标准或者别的原因,而不能直接向其对象表达。
从而把这种情感,欲望或者态度向一个安全的,更可能让人接受的对象表达。
移情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
心理防御机制有许多种,本质上都是对真实的不认同,并且总是无意识启动的,这点很重要。
池永明无法忍受无能带来的痛苦,愤怒以及自卑,又不能向自己表达,于是他找了个“安全的对象”。
最初的对象很可能就是他姐姐的儿子。小外甥离他很亲近,而且不会防备他,最主要是小外甥的力量远远比不上成年的池永明。
简直就是个“完美的虐待对象”。
虐待外甥被发现后他被姐姐和姐夫赶走了,并且单纯的暴力已经无法满足他的心理需求。
他还需要更多,因为他的痛苦直接来源就是自己的无能,他希望通过这一点来挽回自己的自尊。
于是他向女人下手,手段由对外甥的拳打脚踢升级为杀戮。
最开始杀的是清晨时分遇到的年轻女性,这一点忠浩以前警队的同事去警察局接他的时候,在车上有提到,3名年轻女性在清晨被杀。
忠浩找到的曾经“服侍”过池永明的女支女,说他是个无能,在没有喝酒的前提下,“经验丰富”的女人都无法唤醒他。
连环杀手第一次杀人,大多有一些特殊的触发因素,一般是遇到了一些生活上的挫折。
也许池永明之前一年的恋爱,很可能因为他无能而分手。
于是他召女支女来发泄,却没想到专业的都无法帮助他。
他对自己感到非常愤怒和痛苦,可是无从发泄。
于是清晨时分出去闲逛,偶遇到一名年轻的女性。
他把痛苦、自卑、愤怒等情绪全部发泄到那名女性身上。
他殴打她,对方激烈反抗,他把她掐死了。
并且还把血腥的场景拍下来发给那名女支女——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他后面之所以多次请求那名女支女和他一起生活,就是想挽回丢失的面子。
可是快感过后他仍然痛苦,于是他继续杀戮,继续”证明“自己。
每两次杀戮间隔的时间应该是越来越短。
不断改进乃至升级杀人手法,就像独品一样诱惑着连环杀手,他们不可能停下来。
于是池映民杀人逐渐由室外转向室内,由守株待兔般的”偶遇“到电话约女郎上门,由掐死,斧头砍到用锤子和凿子。
杀人工具越来越有力量,说明他对暴力越来越渴望,也说明单纯的杀戮已经不能满足他了。
用锤子是因为那是手臂的延伸,使池映民觉得自己有力量。
凿子则是因为外形自己联想,用锤子把凿子打进女性的头部,可以同时满足他的渴望,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巨大的快感。
他还”开发“出把尸体吊起来放血以便于搬运的”技术“。
这是“去生命化”,他没有把被自己杀害的人当成生命,在他眼里仅仅是发泄的工具,所以他不会有任何的内疚。
电影里的BT暂且不提,单说电影本身,其实单论电影,并不算多么完美,远没有评论中那么好。
看完以后,会给人导演对观众的强烈的游戏感和操控感,冰冷无聊,甚至让人厌恶。
这跟结局无关,美珍被男主角乱锤砸死的时候,很多人的内心基本上是崩溃的。
但崩溃的原因不是因为美珍没有逃掉好痛心,而是这锤子最后是怎么一步步砸下去的?
片子里的主要行动是营救美珍。
但里面的所有人都是混蛋和智障吗?不怎么在乎营救美珍的普通警察们也就罢了,连一心想要营救的忠浩竟然是这样?
营救者拼尽一切没有达成目标,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比如表现营救者的混蛋和智障,批判警察、人性冷漠或者是善良的无力感,但前提是得把故事和人物给讲圆了。
导演明明给忠浩早早就营造了一个全力营救美珍的设定,但这个角色完全没有人物的演进线,贫乏从头到尾没有改观。
根本还是因为故事讲得太过刻意,刻意让忠浩不断失败、不断巧合,前后的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
这种刻意直白点说,就是玩弄了观众的感受。
那场戏,观众大都会觉得虐心,一锤一锤脑浆四溅,美珍内心品尝着恐惧和绝望,身体瑟瑟发抖。
这场戏用的是升格,很标准的镜头语言。
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