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穿越人世间,一路狂飙 > 第312章

第312章

明显是想用波折创造更好的虐心效果,让美珍终于爬出了魔窟,刚见着太阳,又让她偏偏撞进杀手的魔爪。

从忠浩出去找开始直到美珍被杀手重新得手,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忠浩的手差那么一点,然后让变态杀手得逞。

可是有一个常识,剧作中越关键的节点,就越忌用突如其来的无谓巧合,那是偷懒的玩法。

《追击者》不知道用了多少牵强的人工佐料才揉到了这个结尾,所以这场戏越惨,越矫情得让人受不了。

抛开直观的感受,回到影片表意。

虚弱的故事和人设,直接导致了影片表意的无意义。

批判社会、怜悯弱者,还是赞赏正义和求生的欲望?什么都没有做到。

片子唯一在做的就是,倾其所有想要观众虐心。

用弱女子美珍和七岁女儿的无助与绝望来虐心。

其实电影里破案的关键就是找到变态男的住宅,简单来说就这么一件事。

警察智商低了点可以,毕竟棒国社会批判片基本上都有这样的倾向,但是超过一定限度就不是程度的问题了,而是违背人性的基本逻辑,然后显得非常刻意。

比如忠浩的前同事吉宇,他跟忠浩很熟,但他对忠浩不断强调的反常关切完全不理会,他俩就像是完全处在两个世界的人。

尤其是即便吉宇跟忠浩撞到了一起,也偏偏碰巧从他那里得不到任何信息。

比如忠浩看到BT男的衣角有血迹,但就是“被”不了了之了。

这不是说警察不称职就通的,而是人之为人的反常,人物的感觉不对劲,而从片子里找不到对这个反常的解释。

还有,半道把市长的破事儿搅进来。这个段落的引入从叙事来讲非常突兀,社会批判的意图浮于表面,本质上还是暗度陈仓,好让变态男能够逍遥法外。

一部电影中可以有漠不关心的人,但不该有真蠢的人——除非这个人蠢就是剧作的元素之一。

所以如果是显得过于蠢,那一定得交代背后是什么特殊的原因所致,那样也就是落在了社会批判的维度,但是《追击者》并没有。

一开始,忠浩对美珍的事情的确漠不关心,办事情蠢一点没什么毛病。

但随着叙事的进展,忠浩的人设是慢慢开始真心想要救美珍,努力查出凶手。

因此这之后肯定是不蠢的。

但是他都已经看到了美珍的车,锁定了“五分钟”的范围,并且拿到了BT男家里的钥匙,开了一堆门、问了一堆人,并且进展非常有效。

然而在他知道时间极其紧迫、美珍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调查就是没有继续紧锣密鼓地进行下去。

准确说,是编剧刻意不让他进行下去,而这个阻碍的处理非常突兀。

忠浩第一家打开的门不是凶宅,这算是调查进展的正常障碍;但BT男被暴打招供了一个假地址,忠浩很快知道被骗了,但就是慢、慢、慢。

这个慢体现在对角色行动的处理上,还体现在视听语言节奏的处理上,这的确让观众对时间的流逝感到焦虑。

但这是一种单纯的影像延宕带来的焦虑,而不是让人感觉到一个火烧火燎要找到凶宅的人绷紧了心弦,要赶紧找到目标,尽管目标的确不那么容易找到。

忠浩作为一个最有心想找到美珍的人,他整个查凶的过程是很不自然的。

而GC的到来,更是牵强得触目惊心。

美珍那么不容易逃离了魔窟,刚刚出来,而且是光天化日之下,偏偏跟刚释放的BT男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重逢。

那家小店的时间、空间都那么巧合,并且并没有给出一个带有任何“必然性”的来由,相反是配合了很多方面的设计促成了这次巧合。

不是说这个巧合不可能,事实上生活中真正发生的巧合往往超出观影的经验,而且真正的巧合就是纯粹偶然性的。

但正是因为作为一部影片,一个纯粹偶然的巧合(暂时撇开巧合设计的牵强)在最关键叙事节点上被运用,会极大地削减影片所要表达的态度。

一个极其残忍的凶杀案,如果是因为天大的偶然的巧合所致,其残忍所要承载的批判性就所剩无几了,就只剩下一个奇观性的躯壳。

试想一下,在真实生活中听到诸如一个人被雷劈了这样极其巧合的事件,当然会感到惊异,但也是仅此而已,因为这只是单纯的奇观;

而那些因果非常复杂的凶杀案,因为凶杀背后复杂的纠葛所体现出来的必然,才让我们感受到悲剧和伴随而来的批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