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认罪行为,是对警方的莫大讽刺。
暴力执法,伪造证据,想早日破案的强烈欲望,推动着以朴警官为代表的警方走进错误的轨道。
无处不在的隐喻与伏笔,暗示凶手并非只有一人
当朴警官弯腰查看水沟里的尸体时,抓蚂蚱的小男孩也跟着低头看,这个行为本没有特别之处,令人意外的是,男孩不仅模仿朴警官的行为,还一直学朴警官说话。
其实,这个情节也暗藏深意,暗示凶手可能并不是只有一人,事件存在模仿作案的嫌疑。
在真实事件中,自1986年至1991年间,一共有10名女性相继被杀害,除第8起案件外,没有任何一个案件的罪犯被捕。
因此,到底是罪犯的一个人行为还是多数人的行为,还是每个案件只是个别事件并无关联,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结论。
但从作案手法上来看,也体现了案件并不是同一凶手所为。
第一起,韩素锦,32岁,浑身光秃秃的尸体被扔在水沟里,被绑住的身体上爬满了虫子。
第二起,李香淑,被先尖后杀并抛尸在麦田边上,行凶之后,凶手还把被害人的内裤罩在了她的头上。
第三起,董和苏,27岁,脖子上缠着被害人的长筒袜,脸上盖着被害人的内裤。
第四起,家庭主妇,凶手把一块石头放进被害人的袜子里,然后又塞进她的嘴里。
第五起,安米宣,28岁,在被害人的生命通道里,发现了9块桃子。
第六起,中学生,凶手用被害人的圆珠笔和勺子插进了她的生命通道。
这些案件的相同点,都发生在雨夜,都用被害者的物品捆住了她们,先被侵害后勒死。
第二起和第三起的被害人在遇害当天都穿了红衣服。
不同点是,第四五六起案件,被害人都没有穿红衣服。
只有第五起和第六起的被害人被塞了东西,这些证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凶手并非只有一人,存在模仿作案的嫌疑。
非要说共同点,那就是每一次推动案情发展的,都是由女性提供的线索。
第一个嫌疑人,是由朴警官的女朋友,护士郭苏英提供的线索。
在给朴警官掏耳朵的时候,苏英提起白家烤肉店的智障儿子白光昊,他常常整天跟着被害人李香淑。
在李香淑被害的当晚,有人看见光昊跟着香淑。
第二个线索,是在女警官唐圭玉雨夜“引蛇出洞”时,恰巧碰见两个中学女生,就叫她们进来避雨,然后无意间听到了关于厕所的事。
第三个线索,徐警官去学校厕所一探究竟,一个女老师指出了后山上的神秘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在整个事件中唯一的幸存者,她为警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凶手是一个手长得柔软精致的人。
第四个线索,女警官圭玉根据广播的规律,发现每次凶手杀人都是在雨夜,并且当天晚上电台都会播放同一首歌曲。
根据点歌明信片上的地址,警方找到了嫌疑人朴兴圭。
影片中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细节,比如,小镇上已经发生了多起妇女被杀的案件,但朴警官的女友郭苏英还坚持在晚上出诊。
而三位警察,三种不同的做事态度,是三种立场的代表。
朴警官:工作认真负责,喜欢靠直觉办案,他的形象代表了多数小镇警察的形象,他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正直善良,文化不高,甚至有点迷信,他做事缺少章法,喜欢靠直觉办案。
朴警官是个很认真负责的警察,吃饭的时候还在看嫌疑人的照片和资料。
他自称双眼可以读懂人,局长让他看看对面哪个是犯人,哪个是被害人的哥哥。
当朴警官把白光昊带去审讯室,让光昊看着他的眼睛,质问他,你真的是无辜的吗?
l从汉城来的徐警官想向一个女的问路,女的以为他是坏人,不慎跌倒了,朴警官上去就给徐警官一顿胖揍。
朴警官的行为看似正义,实则体现出了他的鲁莽,揭示了他靠直觉办案的弊端。
l嫌疑人乔秉淳跑进工厂,工人们都穿着一样的制服在工作,很难分辨出嫌疑人。
在混乱中,朴警官看见了嫌疑人的红内裤,但他却让嫌疑人看着他的眼睛,他要通过眼神来确定嫌疑人。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是他想向从城市来的徐警官炫耀自己的抓捕技巧。
l愤怒的徐警官去抓嫌疑人朴兴圭,拿起枪要杀了他,朴警官拦住了徐警官,并让朴兴圭看着他的眼睛,结果朴警官看不出他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