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夫。
胡大夫救了自己一命,余靳救了自己一命;
可胡大夫走了,余靳也走了……
天越来越暗了。
一般这个时候,宋青早该来叫自己才对。
她不会也偷懒去了吧。
想到这儿,刘二跳了起来。这次一定要逮她个正着!
他连跑带跳地跑了回去,鬼鬼祟祟地藏在屋子外。
他偷偷把头探了进去:
宋青正背对着他,手里鼓捣着什么。
“哈哈,青姐,逮着你了,你在偷懒对不对!”
看着忽然跳出来的刘二,宋青白了他一眼。
刘二没理会宋青的白眼,硬凑了上去。
他看到摆在桌上的灯笼架子:
“今年不是没有灯会了吗?”
“你听谁说的?”
“外面那些大人啊。”
“余大人没说,那就不算数。”
“咱县上都成这样了,谁还有心情过年啊。”
刘二泄了气似的走进了厨房,拿起里面两个打包好的饭菜,走到了门口:
“我去送饭了。”
再回到家时,宋青已经趴在桌上睡去了。
“做了这么多啊。”
刘二看着地上七八个灯笼架子,走上前去,拿起了一个。
借着烛光,他隐隐约约看见架子上刻着字:
“刘二”两个字歪歪扭扭地刻在上面。
“余仲煌”、“冯诗蕊”、“姚葵”……余家每一个人的姓名都刻在了上面,一个不落,其他的灯笼上也刻着学堂那些孩子们的名字。
就像之前胡大夫为他们做的那样。
再看看宋青,手上还捏着编了一半的灯架。
上面半个“胡”字,刻得深深浅浅。
“切,不如我来。”
刘二捡起地上的枝条,刻了起来。
刻了好半天,才发现自己刻得不如宋青一半好。
刻废了好几根木条,他依旧不肯放弃。
夜深了。
刘二揉了揉眼睛,打了个哈欠,看着自己编完的灯笼,自满地笑了笑。
上面写着“宋青”两个字。
但总感觉缺了什么……
刘二强撑着精神,又在上面写写画画了起来。
深夜,冯诗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中。
她看到横七竖八躺在家里的两个孩子,默默地将他们抱上了床。
“这俩孩子……真是……”
看着地上满地的灯笼,诗蕊难得地笑了。
第二天的学堂上,宋青带着孩子们一起做起了灯笼。
他们在山野里踩着已眠的冻土,在废墟间唱着海边的童谣;他们播种着欢笑,带着纯真的美好玩耍在明天之前,仿佛灾难从未降临在他们身上过……
尽管有些不放心,但路旁的大人们仍会笑着提醒一句,一如往常那般,仿佛身后的草屋还是原来那个挂着红灯笼的家。
年关将至,孩子们在邻里间的欢声笑语重新让这片死气沉沉的大地充满了生机。
“余大人。”
“县外的巡逻结束了?”
“结束了,不过……”
“怎么了,出什么状况了吗?”
“那倒没有……还是您亲自去看看吧。”
刚从外面巡逻回来的捕快笑着卖着关子。
仲煌无奈只得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到门外。
而没走多远,一群提着灯笼的孩子笑着跑过。
而领头的,正是宋青。
“大人,看样子,镇北还在呼吸啊。”
“是啊……”仲煌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京城送来的物资还有多少?”
“大人,撑到开春都还有剩的。”
“稍微拨一些出来吧,快过年了啊,”仲煌不自觉地望向了北方,“毕竟我也算是半个礼部的人。”
当灯会照常举办的消息传出来时,家家户户都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人们的脸上又有了希望。
一天傍晚,余家餐桌上久违地坐起了四个人。
仲煌、诗蕊、青仔,还有刘二,他们围坐在一起:
“刘二,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青姐的菜太好吃了,忍不住。”
“为什么不尝尝你冯姨的菜?今天难得下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