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默深一脚浅一脚的顺着山路往卧龙岗走,身旁牵马的伍复有一搭没一搭嘟囔着什么。但公孙默是一个标点符号都没听进去,满脑子都在品咂刚刚和张仲景的萍水相逢,这可是不输华佗的医家大佬啊。
不过仔细想想,历史上张仲景祖籍南阳,世代在故壤乡土行医,自己会在南阳和他撞个正着也不足为奇。只能说南阳这块风水宝地实在是人杰地灵,出门遛个弯都能碰到有头有脸的大佬。而张仲景不仅撰写了医家扛鼎之作《伤寒杂病论》,跨界发展的他在膳烹方面也颇有造诣。张仲景一手发明的饺子,直到千百年后依旧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
公孙默悔不当初,早知这是张仲景,干脆顺道去他那儿蹭个猪肉白菜馅的打打牙祭。
不过反正在南阳还要呆上一阵子,和张仲景相比,接下来要去拜访的大佬咖位更是显赫,那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旷世奇才诸葛亮。
后世都对刘三顾茅庐的典故耳熟能详,而诸葛亮韬光养晦的隐居地卧龙岗,更是成为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谈资,诸葛亮的号卧龙也是因此而得。不过颇为搞笑的是,这个如雷贯耳的卧龙岗的坐标位置,在后世却成为了一桩不大不小的历史公案。
关于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卧龙岗,一说位于当时的南阳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另一说则是当时荆州的省会襄阳(今湖北襄阳)。两地为了标榜自己才是卧龙岗隆中的正统所在地,自说自话的各搞了一个4a卧龙岗风景区,谁都不肯松口。公孙默穿越后才算眼见为实的把这个问题整明白了,原来宛城说才是正解。
按照张仲景的指点,公孙默和伍复两人顺着蜿蜒的羊肠山道,向半山腰的卧龙岗蹒跚而去。
“军师,这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来头啊,有什么了得的还犯的着大费周章的登门拜访?”
公孙默无奈地叹了口气,只能说不知者无罪,和出山后如雷贯耳的大名相比,诸葛亮从徐州琅琊乔迁到异乡荆州落脚以来,一直处于蛰居状态,你说他韬光养晦也好,待价而沽也罢,彼时的诸葛亮确实还远没有火出圈。
“小伍啊,知道什么叫君子相交不问出处么?那种别人飞黄腾达之后再去攀附,那叫酒肉之交。当年姜太公隐士之志,挂钩不挂饵钓了大半辈子鱼才等来了明主姬昌问津,安知这孔明先生隐居此地不是藏拙,去见见又有何妨?”
这话说的公孙默自己都觉得牵强,明显是先画靶子后射箭。毕竟家里一穷二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阡陌老农多得是,不能个个都是鬼谷子那样深藏不露的高人吧。
“张将军让我去襄阳催缴粮草,我们这出来净在附近打转了,不会误了时辰吧军师?”
“我说你个伍复,咸吃萝卜淡操心。”公孙默也是又好气又好笑,“这出门公差本来就是摸鱼的差事,早一天晚一天的差你这点卯?”
话一出口,公孙默心知不妙,嘴一快说漏茬了。
果然,听到这话的伍复站住脚步,一脸困惑的盯着公孙默:“摸鱼是什么,难道军师你刚鸡肉没吃够,还想搞点鱼肉打牙祭?”
千小心万注意,还是不留神漏了个网络口头禅。
“啊?什么摸鱼?你听岔了,我说的是惬意,南下襄阳这差事,不等于让我俩出门放风惬意惬意吗?”
好在伍复并没有在这个话题继续纠缠,总算是给自己圆回来了。转过了前面那条山路小弯后,伍复不由自主的喊了出来:“军师,那诸葛亮是不是就住这儿?”
公孙默闻言抬头一看,眼前一片豁然开朗的迹象。这座山岭中,原本郁郁葱葱的遍植高耸的白蜡和松柏,而眼前的这块山坡显然被人工平凿过,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大约一亩多的占地面积,被竹篱围合成了一块化外之境。
靠近山路的一侧开了个豁口,上面挂了块木匾漆红上了“未名阁”三字。进门的一块阔地和棋盘一样被方方正正的割成了四块,每块面积不大,种上了形形色色几种作物,两个书童模样的小家仆正在打理,不禁让人想起了农家乐菜园。当然这种的是啥玩意,公孙默是一无所知,毕竟他这种城里长大的孩子,向来是十指不沾阳春水。
两个家仆看到公孙默和伍复在门口踌躇观望,只是抬头看了一眼,随后又兀自忙活,仿佛根本没看见他们,搞得公孙默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在古代,一般登门拜访前,访客都要先向主家递交名帖,得到对方首肯后才好约时间会面。乍一听好像很繁琐,其实就和现在我们去人家家做客,你怎么也得先打个电话约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