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是霞光满天的日暮,山头后那一抹云蒸霞蔚的火烧蔚为壮观,但公孙默却连眼皮都懒得抬,满脑子都在回忆刚刚和诸葛亮攀谈的点滴。
除了最后突兀冒出的那句《陋室铭》,还有很多地方都透露出蹊跷。比如诸葛亮喝茶时,把茶杯在茶托上转三圈,公孙默记得家里老人说过,这是日本茶道的品茶方法。问题是陆羽直到唐朝才撰写了《茶经》,日本的茶道发展更是不知道猴年马月的事。
如果说上述还都是巧合,那么另一个证据,更是能实锤自己的猜测。
那就是诸葛亮的那句“若以文身修刃,不如终于田亩”。
公孙默刚刚三番两次逼问诸葛亮的下家打算,他最终被逼的没办法,才撂了这么句话,乍一看好像是强调自己的淡泊名利之志,只愿终老田亩。
但是把这两句话拆解一下,这其实是字喻啊。
“若以文身修刃”,这不就是一个文加立刀旁,加起来就是个“刘”字。
至于后一句“不如终于田亩”,“备”字的上半部分“夂”字偏旁,意思是终结终老,这个“终于田亩”,分明就是一个“备”字。
除非诸葛亮和自己一样也是穿越者,否则这么多巧合根本解释不通。
这么看来,先前诸葛亮对天下大势能分析的鞭辟入里,哪里是什么神机妙算,根本就是他和自己一样,也是穿越来的后继者,才能先画靶子后射箭,分析的头头是道。
真是这样的话,情况就一团乱麻了。
公孙默之前曾经看过穿越里的一个烂梗,说是穿越者到了过去后,有时为了对暗号,会用什么“奇便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来分别侪辈,公孙默只是当做笑料。他穿越过来后,一直想当然的以为只有自己一个独苗,现在看来只怕有不少同道中人。
还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诸葛亮知不知道自己的底细?
至少从明面上看,诸葛亮没有捅破窗户纸,但他如果真对自己的来路一无所知,似乎又没必要似是而非的撂这个哑谜。
公孙默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这个死局怎么破解,只能见招拆招了。
想到这,公孙默回头看向了诸葛亮的茅庐,远远看去,诸葛亮半山腰的小屋只是星星渺渺一点荧光了,看来自己在这个异世界立足的关键,关键钥匙可能就在这卧龙岗中。
“军师,军师?”
伍复连喊自己两声,魂不守舍公孙默才回过神来:“啊?你说什么?”
“我说,天色已晚,今晚我们去哪儿对付一宿?”
也是,与其操心诸葛亮的底细,不如先琢磨今晚去哪个桥洞露宿吧。
原本按照行程,从宛城南下快马兼程,今天是肯定能在棘阳或者是育阳找个客栈借宿的,结果今天和个社牛一样,又是见张仲景又是见诸葛亮的,等于原地踏步。南阳郡本来就是前线热区,基本每座城郭都实行闭户,到点关城门。况且就算能进得去,就这兵荒马乱的世道,打死公孙默也不敢去赶夜路。
按照就近原则,公孙默是想舔着脸去诸葛亮那儿对付一宿,不过实在拉不下那脸,这时一阵晚风刮来,公孙默牵着的坐骑也烦躁的打了个响鼻。
“军师快看,前面有座小祠堂。”
公孙默在21世纪视力是相当好的,不过这贾诩看来是有点近视,顺着伍复手指的方向看了半天,才看到有个方方正正的轮廓隐藏在山林里。
“去看看吧。”
走近了才发现,这是一座废弃的道观,凹在路边的山林里,顺着十几级台阶走到道观门口,公孙默总感觉这像是日本动画片里山上的神社。
东汉虽然以道教立国,讲究黄老学说,但是自从道教邪门黄巾张角起事后,道家的日子就不是很好过了。像当年曾担任济南国相的曹操,还干过捣毁辖区内宗祠的事,想来这个道观也差不多。
把马拴在门口后,公孙默和伍复小心翼翼的走了进去,这场景总感觉和聊斋中赶夜路的书生一样,半夜会不会来个聂小倩勾引自己?
道观并不算大,正中间的地上清晰的有三个印记,显然是原来被摆在这的丹炉给人撬走了。前面的供台上还有几炷断香,供奉的神像也不翼而飞了,只剩下了个空台子。
“军师,随便吃点早点歇息,明早早点赶路吧。”
“也好。”公孙默累的半句话都不想说,把地上灰尘掸了掸就坐了下来。
伍复倒是挺尽职的,先是出门捡了一堆细柴和石块,在道观中间生起了火,一股馨馨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