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形象记载如下,“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这句话看来多少还是有点水分的,东汉的八尺折合大约一米九了,这个头都快能够得上nba的门槛了。公孙默目测打量了一番,这孔明顶天也就一米八,看来是陈寿替蜀汉老大哥诸葛亮贴了个金。
但诸葛亮的仪容倒确实是雍容不羁,不知是自己来访唐突,还是诸葛亮生性散漫。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孔明不束发髻,不着华装,披头散发一身白麻衬衣就出来了。这打扮要换成别人,肯定潦草的和二流子一样。但诸葛亮五官周正,眉宇间透露出勃勃英气,尤其是一双深邃的眼眸只是随意一瞥,就给人一种洞察百态的锐利和摄魄,这扮相反而有种别样的名士风度。
“诩久闻卧龙先生大名倾慕已久,今路过宅邸突兀造访,还望先生恕不恭之罪。”公孙默寻思伸手不打笑脸人,甭管你诸葛亮多清高,自己先把漂亮话说了总没错。
“哈哈哈”,诸葛亮带着三分戏谑的笑了笑,一边坐在了长案里侧,同时向对座作请,公孙默也心领神会的坐了下来。
“贾兄此言,亮愧不敢当。在下不过一山野村夫,屈身在这方寸之地,琢研农桑之事,既无入世之才,也无大争之志,何来倾慕之说?”
“孔明先生不必自谦,诩虽新到荆襄不久,但也耳闻过庞德公对阁下的褒溢之词,称阁下与庞统为卧龙凤雏,麟龙囿于溪渊,也绝非池中之物,他日当有入云之时,又何苦如此藏拙?”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初次见面公孙默这话简直是谄媚到了跪舔。但作为穿越者,自己仗着有上帝视角的天眼,知道诸葛亮出山只是时间问题,才敢捅破窗户纸把话说开,言下之意,您就别装逼啦。
“先生,震泽春茶,夏日祛暑最是清冽,慢用。”话音刚落,刚才门外的家仆已经将两杯香茗摆布妥当,显然是一副惯于操持待客的老把式。
公孙默作为天天喝汽水的宅男,对茶品知之甚少,平时喝的最多的茶估计得数康师傅冰红茶。家里老人逢年过节喝的什么碧螺春铁观音啥的,尝了也就是一嘴的苦味,喝不出啥门道。
反观对座的诸葛亮,似乎对茶道颇有心得,连着茶垫端起,茶碗在茶垫上转了三圈,才不疾不徐的泯了一口,放下茶具后雍然开口:
“贾兄有何见教,不妨直抒畅言。”
“卧龙先生,如今汉室衰微,群雄并起,百姓罹受兵祸,久闻卧龙先生以管仲乐毅为楷。先生既怀韬略在胸,何苦枯守一方草庐,何不为拯救黎民苦厄尽一技之力?”
诸葛亮仿佛是听到了什么令人捧腹的话,哈哈大笑了几声:“诩兄既然这般胸襟,敢问有何销兵止戈之谋?”
这略带揶揄的反问,倒是把公孙默问愣了,公孙默寻思你在历史上都是排的上号的安邦能臣,贾诩和你一比小巫见大巫,哪儿能指望上我?不知如何作答的公孙默低头呷一口茶水,一时两相无言。
“啪啪”,诸葛亮响亮的拍了拍巴掌,家仆便拿了一卷布帛进来,挂在了诸葛亮身后的屏风上,一头雾水的公孙默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张东汉的山舆图,上面诸葛亮还用朱砂星星点点的批注。
“天下分分合合,此乃历史兴旺大势。在下不才,窃以为大仁不仁,若要了却天下兵戈之祸,当有一方雄杰一扫六合归于一统。”诸葛亮侧着身子对着图板指指点点,说完这番话后回头看了看公孙默,眼看没有提出异议,才继续侃侃而谈。
“眼下疆土支离破碎,诸侯林立,以长江天堑为界,河北袁绍已雄踞四州,幽燕公孙瓒偏安一隅,已难成气候。兖州曹操迁都许都高举拥王义旗,倒也颇为可观。伪帝袁术多行不义,已是时日无多。至于关中马腾韩遂诸将,不过见风使舵尔。在下愚见,日后北疆之争,当是曹操与袁绍两强争雄。”
“先生拆解,开我茅塞,只是左将军刘备乃汉室之后,眼下在徐州高举义兵匡扶汉室,莫非入不得先生之眼?”
公孙默显然对诸葛亮只字不未来的老东家刘备有些不解。
“徐州不过弹丸之地,左将军此等草莽人杰,必然不会久居其中,南疆之域才是其周旋的龙兴之地。”
不是,兄弟你这也太能掐会算了吧,要知道此时才是建安二年(197年)的年中,刘备还在徐州混的风生水起,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会离开徐州另起炉灶。
“南疆纷纭,先生有何拆解?”
“南疆扬荆益交四州,交州瘴气丛生,民寡地贫,难成雄业。长江上游益州膏腴沃土,蜀道天险,然刘璋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