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宛城重生,我助皇叔定江山 > 第10章 新野夜色阑珊境

第10章 新野夜色阑珊境

一阵刺眼的阳光照在公孙默的眼皮上,终于是睡眼惺忪的睁开了眼睛。

旁边的火堆早就只剩下余烬,只有几根已经被煨焦的木炭还冒着几缕白烟。睡饱了的公孙默打了个哈欠把眼泪都挤出来了,伍复从道观外走了进来。

“嗯,伍复你醒的够早啊。”

“早啥啊军师,这会儿都已经快巳时了。”

一听伍复这么说,公孙默就和读书时迟到的反应一样,脑子一下清醒了,一个激灵爬了起来。巳时换算成24小时制,也就是都快睡到快九点了。要知道在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代,基本早上的卯时,也就是五六点就要起床忙活了,不然为什么有“点卯”一说。

公孙默拿起水囊,简单的漱了下口抹了把脸,总算是精神多了。

“军师,早上随便对付下吧,今天要赶一天的路呢。”随即掏出一块干饼递给公孙默,这荞麦干饼面头十分劲道,除了有点噎人滋味着实不坏,毕竟读大学时一觉睡到中午不吃早饭都是家常便饭。

“伍复啊,距离襄阳还有多远?”

“大概有一百六十里路。”

伍复口中的一百六十里,指的是东汉的里数单位,大约相当于现代公制距离八百多米,等于直线距离还有一百三十公里。古代步兵行军距离大约40公里,至于骑兵的行军距离浮动就很大了,比如要是闲庭信步慢悠悠溜达,那估计一天也就墨迹个五六十里。要像夏侯渊那种“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神行戴宗跑法,那又另当别论了。

出生西凉的张绣部当然不缺良驹,公孙默和伍复的马匹也是百里挑一的快马,不过公孙默穿越过来后最让他叫苦不迭的就是学骑马,贾诩作为文人虽然不用驰骋沙场,这么多年走南闯北马术肯定说得过去,零基础的公孙默只能在营地没人的角落抽空上手,临阵磨枪的总算是凑合能骑。但是就这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马术,不坠马就不错了,一天一百多里你这催命呢。

“今天是怎么也不可能到地了,不如消停点,天黑前赶到新野过夜便是。”

新野的位置,大概位于宛城和襄阳间的中点,大约五六十里,骑马走走停停傍晚怎么也该到了,毕竟这也是日后皇叔在荆州的第一桶金啊。

草草吃完饭后便整装上路,一路上不疾不徐的与其说是赶路不如说是秋游,路边的不少田亩都是一片荒芜长满杂草,偶尔有人耕种,基本也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翁或者是留守的女眷,鲜有精壮男丁。

到了暮色将至总算是卡着点抵达了小城新野。

新野虽然因演义中“火烧新野”的典故而脍炙人口,但很可惜所谓的“火烧新野”在历史上是子虚乌有的,刘曹之间的过招只是小打小闹的“火烧博望坡”。

新野虽然只是南阳的二线城市,占地规模不能和省会南阳相提并论,但由于宛城位于前线,民众为了避祸纷纷选择南下,位于后方的新野反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迹象,城门口已经挂上了几盏灯笼,不少白日出城务农的农民赶着牛车准备入城,公孙默和伍复牵着马匹跟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进入了小城新野。

进入新野城门的一刹那,公孙默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农村老家春节赶集的夜市,那叫一个华灯初上人头攒动。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夜生活到唐代才开始,在此之前的朝代都厉行宵禁,但是此时早已天下大乱,朝廷权威尽丧,所谓的种种条规到了地方上早就是一纸空文。

刚进新野面前,映入公孙默眼帘的就是一条人声鼎沸的商坊街,道路两边的酒肆饭馆纷纷挂出风灯,店小二则在门口一边迎送来往的客人,一边见缝插针的吆喝着揽客。没有门面的小贩则在房檐墙角下支起了货摊,基本都是卖吃食的多,还有些实在找不到地摆布的摊贩,只能挑着扁担在人流中来回吆喝兜货,耳边充斥着人流的熙攘。

这人潮如织的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

在21世纪的钢筋丛林里浸泡许久的公孙默,就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看什么都好奇。再看旁边的伍复,虽然他不至于觉得多新鲜,但是天天在军营里泡着的他,估计也是难得能出来到夜市溜达。

“走吧,先找个店把行李安顿好再出来用饭,别过会儿没房了。”

“嗯嗯,军师说的是。”伍复脸上一副难抑的兴奋神色。

客栈并不难找,这条街上斑斓的招牌里就有好几家,公孙默挑了位于黄金地段看上去招牌最醒目,门头最敞亮的一家入住。

反正特么差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