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默和简雍从章陵出发,目的地是江东的前线城市柴桑,从路线上来说,走长江水路顺流便可直达,但是由于要绕过黄祖镇守的江夏郡,使团还是得绕从豫州的陆路兜圈子绕过去。
不同于上次公孙默魏延伍复三人的涉险过境,这次取道豫州却是大张旗鼓的仪仗,并且不用担心曹操骑兵的截杀,原因很简单,南阳与江东眼下着力的重点是江夏,与曹操的势力范围并无瓜葛,甚至对于正与袁绍博弈北方的曹操而言,南方势力的捉对厮杀,反而是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截杀使节除了无谓树敌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这回大张旗鼓的张罗了一百人的扈行队伍,悉数骑兵,由魏延和关羽作为副使跟随,伍复作为公孙默的跟班,也是跟着伺候。比较意外的是徐庶自己主动请缨要求一块去,这要求要换成旁人,肯定要被否了,但考虑到徐庶目下是白身,理论上不隶属于任何一方,并且徐庶多谋确实有目共睹,届时柴桑议事有徐庶提点,诸事也会顺遂很多。
临行前,章陵文武悉数出城给使团送行,众人手上捧着一碗烈酒,当先的刘备发话祝酒:“此行出使江东,干系甚大,备一碗薄酒替诸位壮行,吾等在章陵静候佳音。”言毕所有人都是一饮而尽。
简雍公孙默等人看刘备如此诚挚之相,也不禁动容,纷纷循例将碗中烈酒汩汩而下,随后将酒碗摔在地下,以示破釜成事之决心。
随着军乐的长笛一声嘶鸣,使团一百余人纷纷上马,公孙默和简雍冲着刘备等人一拱手,便扭头禹禹去了。
不同于上次豫州之行的险象环生,这回的出行异常的顺当,一路上别说兵马劫掠,甚至连流民都没碰到几个,唯一不太合意的是这一路地势跌宕起伏,都是风餐露宿,过夜都是扎营,对于睡眠比较浅的公孙默而言,着实是件苦事,匀速走马三日,便已进入扬州庐江的辖区。
此时的庐江虽然隶属扬州,但却是袁术和孙策势力拉锯的交界地带,但要南下抵达柴桑,庐江则是必经之地,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使团的越境路线紧贴庐江与江夏的边界南下,这样做的用意只有一个,那就是借助这里的大别山横断山脉隐藏行迹,避免节外生枝。
不出所料,这一段山脉确实是人迹罕至,甚至连山道都是崎岖不堪,真可以用“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来形容,除了偶尔遇上几个进山采药的药农,活人都看不到一个,晚上扎营都得通宵生火,防止林中野兽袭营。
在大别山脉跋涉三日后,公孙默等人终于看到了浩渺水域。
水镇柴桑位于长江南岸,抵达北岸渡口时,公孙默远远就看到一片旌旗仪仗,简雍一个挥手,使节众人也是振作精神,不然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成何体统。
还没走到近前,岸边打头两人便迎上前来,公孙默脑子里飞快的转动着琢磨这身份,按理说邦交大师鲁肃肯定是当仁不让,但是公孙默也不知道鲁肃长啥样,只能等对方自报家门。
“富春令虞翻,恭候多时了。”
居然是大嘴巴虞翻来接风,公孙默瞬间头大了。
作为三国拥趸,公孙默对虞翻可不陌生,称他为三国天字第一号喷子都毫不为过,遇到谁都是怼天怼地对空气,甚至连孙权都照喷不误,以至于孙权一气之下最终将虞翻罢官免职流放到了交州,一代嘴炮帝落了个郁郁而终(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
除了性格乖张戾气之外,作为蜀汉粉丝的公孙默对虞翻也不可能有好感,历史上蜀汉国运衰落的转折“大意失荆州”,幕后操盘虽然是吕蒙,但最终劝降糜芳傅士仁的正是虞翻。
孙策不可能不知道虞翻的尿性,但依旧让他前来迎接,多少也透露着江东方面微妙的心思。
“有劳仲翔远迎,简雍见过,旁边这位是张将军麾下贾文和。”
“久闻虞仲翔大名,今日得见,幸之幸之。”虽然公孙默对虞翻一肚子成见,但场面上的礼节还是不能少的。
“文和兄大名,才是如雷贯耳,失敬失敬。”
任谁也听得出虞翻言语中阴阳怪气的揶揄之意,什么所谓的听闻过公孙默,无疑指的是宛城之战。但有意思的事来了,赤壁之战时,虞翻和张昭等江东士族,都是不遗余力的主降派,那么虞翻的立场就可想而知了,对于让曹操吃了一瘪的公孙默,想必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敢问仲翔,旁边这位是?”
简雍眼看场面有点僵,赶紧抢过话头,要说这虞翻也是不识大体,旁边那人明明就是江东迎接的副使,虞翻却是只字不提,最后逼得简雍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