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军事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军事文化中,军师的产生与存在也是一个十分特殊而耀眼的现象。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绚烂,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突出地位。它是中国古代无数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经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用流血换来的推动历史发展的理论财富,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历代的军事家、战略家和不断涌现的军事论著中对于战争与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和提高,中国近代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在我国古代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军事家与战略家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以仁为本”的战争观,它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战争的核心支柱是“以仁为本”,即所谓的“仁义之师”。《司马法·仁本第一》中即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仁者使人亲和,义者使人心悦。仁和义,才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凝聚力,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最根本的基础。
第二,战争首要准则是“师出有名”。古籍《礼记·檀弓下》中就明确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非议和反对,终成败局。
这些战争的基本原则,即使历史发展到今天,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军事理论和深邃的军事思想,以及战争智慧、军事谋略、战略和战役的策划、战争指挥与战争部署等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在轰轰烈烈的战争历史进程中,时时刻刻都有军师(军事家、战略家)的身影,以及军师的劳苦、军师的智慧、军师的心血。
我国古代杰出军师,通过战争的实践,以及长期对战争的研究,总结出许多可贵的军事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比如:
一、重战思维。战争是国家头等大事。《孙子兵法》中就明确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它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绝对不能大意,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二、慎战思维。慎重对待战争,要仔细分析前因后果,以及各种形势与条件,不可以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三、备战思维。指的是战争要有准备,要未雨绸缪,不打无准备之战。必须重视备战,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要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兵法》)
四、善战思维。就是要会用兵打仗。第一,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第二,庙算制胜论。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孙子兵法》主张战前庙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制订出可行的战略方针。第三,“诡道”制胜论。《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因此,他提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第四,“知彼知己”制胜论。《孙子兵法》中写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在用人方面,古代军师也有自己的精心总结。战争中怎样使用军事将领,几乎同样决定着战争的胜负。用将之道的原则是选贤任能,这不仅是古代军师的用将之道,也是社会的用人之方:
一、重将思维。即十分重视军队的将领工作,了解和统筹部属。《投笔肤谈·军势第七》指出:“三军之势,莫重于将。”并且认为:“大将,心也。士卒,四肢百骸也。”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二、选将思维。即注意考察、选拔将领工作。在古代,选将标准有五个。《孙子兵法》中就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项标准即使在今天仍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三、用将思维。即选人之后,还要用好人。古人认为,将帅使用的基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