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姚广孝演义 > 第十九回

第十九回

、程暹等打入槛车,押去见燕王。

燕王听了谭渊奏报,心中大喜,对谭渊大加嘉奖。

道衍道:“燕军有令,不许屠俘杀降,谭渊擅杀降卒,应按律治罪。”

燕王道:“谭渊杀降卒,是为了保险,虽犯军令,情有可谅!”

道衍道:“军无令,不能成军。以任何原因犯令均不可赦!”

燕王道:“谭渊不杀降卒,降卒叛反,可致我军反胜为败,因此谭渊坑杀降卒,以绝后患,情有可谅。”

道衍道:“既犯军令,就是罪过。南军降卒断不可杀。大王若想成事,必须示仁爱于天下,今谭渊坑杀降卒,大伤人心。大王若不执军令,天下人以为大王唆使其行为,必失天下人之心,这是很不好的事啊!”

燕王语塞,许久又道:“孤王起大事,欲为天下人行仁。战场上权衡轻重,并不是乱杀无辜啊!再说这些降卒也杀过我们的人!”

道衍道:“既已降,就不再是敌。活他们有两利,杀他们有两害。一是他们每人都有亲友,活他们其亲友与我们友善,杀他们其亲友与我们为仇。因此,杀这些对我们并无威胁的降卒,是给我们增添数倍仇视我们之人。二是优待降卒,可以使敌军望风归降,减少我们的敌对力量。虐杀降卒,致使敌军坚决与我们为敌,即使无路可走,也必是困兽犹斗,与我们拼命。大王你细想过吗?”

燕王知道衍讲得有理,但他天性残忍,又刚愎自用,既奖了谭渊,就不愿改口降罪,便笑着道:“师傅,俗语说‘慈不领兵,义不理财’,你是否有些心慈了?”

道衍见燕王如此,摇摇头不愿与他再争。

燕王下令将所有俘虏和辎重全部解送船中,派燕军押送,从直沽经天津送往北平。

燕军在沧州休息了一日,第二天,又率军南征至德州城下,并下令攻城。

盛庸很会用兵,闻燕兵破了沧州,来袭德州,不想迎锐而战,下令坚守不出。

燕王亲督大军攻城,盛庸守城有方,燕兵猛攻几次,均被拒回。燕王只得放弃德州,率军奔临清、大名,经汶上趋济宁。

济宁原为盛庸的扎营地。燕王曾在此败军,因此恨这里的百姓,军士一路抢劫,他置之不理。

道衍见了,对燕王道:“大王欲成大事,应心胸扩展。军士抢掠百姓,应严加管束!”

燕王道:“此一路皆敌区,掠敌区财物,省得被南军所用,有何不好?”

道衍道:“这样影响不好,天下百姓是一家,何分敌区和我区!”

燕王不以为然道:“这里人心向南军,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又有何妨?”

道衍道:“此事传扬出去,全国皆知。况且南军若借此大肆宣扬,对我们更不利!”

燕王这才不语了,同意道衍的主张。

果然,盛庸、铁铉以燕军坑杀降卒、抢掠财物之事,大作宣扬。盛庸在德州,集结原来的铁铉部下,顾成、李文、陈晖、徐凯各路南军并吴杰、吴高两路南军共四十多万人,移军东昌,准备与燕军决战。

盛庸誓师守城,恰好平安率其所部也到。原来,平安在白沟单骑逃走后,召集了逃散的旧部,因为找不到李景隆,就率军南行,准备回南京求救兵。走到德州,正遇盛庸在德州大集南军,他听说了,就带所部前来效命。

盛庸见平安率部前来,非常高兴。他佩服平安能征善战,威名卓著,便任平安为副元帅。

一天,他把大军集合在广场。四周旗招展,中设大台。他穿元帅装立在台上,宣布燕王叛逆朝廷罪和祸国殃民之罪。他说:“燕逆残暴不仁,形同桀纣,在沧州一举坑我三千多降卒,现在坑中白骨累累,风腥云愁。三千多被杀弟兄,家里都有亲人倚闾相望。他们已放下武器,竟被燕军杀了。此等残忍,人间少寻!他若成事,怎能惠民?燕逆不爱百姓,还有例证。此次自沧州西行,一路纵军掳掠,所经之处,十室九空,人人咒骂,视同贼恶。我皇朝将士,人人有家,若让燕逆成事,我家何存?!因此,本帅誓与你们同心协力共讨逆贼,保我皇朝,卫我家乡,功在社稷,利在自身!愿我将士,共立誓言!”

众将士听说燕王杀降卒,兔死狐悲之感油然而生,痛恨燕王残忍,决心同仇敌忾,共破燕逆。于是,全军将士庄严宣誓:“皇朝将士,勠力同心,铲除逆贼,保国安民!不灭燕逆,誓不罢休!”

将士宣罢誓,盛庸杀牛置酒,犒劳三军。将士们喝过酒,人人激奋,欲寻燕军决一死战。

程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