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日,鼓声震天,好不威风!
高资已近南京,京都震恐。建文帝忙遣御史大夫练子宁、侍郎黄观、修撰王叔英等,分道征兵勤王。
然而,各镇守将各怀惧意,观望不前,有的竟讨好燕王,有意归顺。
建文帝非常忧急,无奈之中,只得密召方孝孺、齐泰、黄子澄商量对策。
齐泰、黄子澄也无计可施。
方孝孺道:“今日事急,不如先答应燕王割地议和,暂行缓兵之计。等到各处募集了兵马,再决胜负。”
建文帝流泪道:“可是,何人可使?”
孝孺道:“不如遣庆城郡主。”
建文帝想了想道:“好。”于是求吕太后下旨,遣庆城郡主前往燕营。
庆城郡主是燕王从姐。庆城郡主至燕营后,燕王见了先哭了,接着庆城郡主也哭。哭罢,燕王方问道:“周、齐二王何在?”
庆城郡主答道:“周王已召还京师,齐王仍在狱中。”
燕王叹息不止,自语道:“皇父薨,我弟兄何以这样不幸?”
庆城郡主道:“皇上也很后悔,已下免罪诏书愿意赐地封赏,向皇弟谢罪。请皇弟罢兵吧!”
燕王道:“皇考分给之地,尚不能保,何望割地?而且我率兵来此,无非欲谒祖陵,朝见天子。谏复先皇制,请求赦诸王,使奸臣不得蒙蔽圣聪。倘如是,我即解甲归藩,仍守臣礼。”顿了顿,燕王又道,“但是,这是那些奸臣出的缓兵之计。今日议和,明日聚齐人马再战,白让姐姐奔波往返。因此我若答应罢兵,就是坠奸臣计中。我非愚人,不用来骗我!”
庆城郡主见燕王这样回绝她,不便再说什么,就起身告辞。
燕王送庆城郡主至营外,又对庆城郡主道:“姐姐回去,为我谢皇上,我与皇上至亲相爱,并无歹意。只请皇上从此悔悟,休信奸谋。”
庆城郡主道:“皇弟本应如此。皇上真的已悔悟,不会再听外人言了。”
燕王又道:“还请姐姐转告诸弟妹,我几乎不免于难,多亏宗庙神灵保佑,我才能到此地步!我定能让他们免罪,相见当不远了!”
庆城郡主回到京城,将燕王的话对建文帝述说了。建文帝知燕王并无和意,便向方孝孺问计。
方孝孺道:“长江天堑,可挡百万兵,陛下不必害怕!”
方孝孺的话还没说完,一个锦衣卫进来奏报,说苏州知府姚善、宁波知府王进、徽州知府陈彦回、乐平知县张彦方、永清典史周缙,各率兵前来勤王。
建文帝这才稍稍放心,便一一召见,温言慰勉,令各出屯城外,又命兵部侍郎陈植前往江上督师。
这时燕王进军瓜州,命中官陈狗儿偕都指挥华聚,领前哨兵出浦子口。
盛庸、徐辉祖已回京师,驻兵近郊。听说陈狗儿、华聚来侵浦子口(今江苏南京浦口区),徐辉祖道:“燕军一路猖狂,必须败他,以挫其锐气。”
盛庸道:“公言甚是。盛庸愿为前部,摧毁其军。”
徐辉祖道:“吾以大军为后盾,务求必胜!”
盛庸的伤已痊愈,即提刀上马,领本部军马迎击燕军。遇陈狗儿,两军激战。盛庸奋勇向前,气压敌军,陈狗儿渐渐不敌。恰华聚赶至上来助陈狗儿,双方这才战平。
这时,徐辉祖催大军至。徐辉祖的亲兵队,个个会武术,直冲上去,锐不可当,一下子把燕军冲溃。南兵见胜,气势高涨,呐喊连天,吓得燕军胆寒,四处逃散。
这一战,燕军损失三万多人。燕王闻报,知南军元气尚未大伤,盛庸、徐辉祖又会用兵,怕耗兵糜饷,想议和北还。
这时,次子高煦引兵来到,带来了道衍书信。道衍劝燕王不要回军。信中道:“此时建文朝正如危重病人,千万不能给其养息机会。”信中又道,“高煦勇敢可用,可留下随军立功。”
燕王大喜,手抚高煦背道:“愿你建功立业,让诸将佩服。”
高煦听了燕王的话,眉飞色舞,请求出击盛庸军。
燕王答应,命高煦率带来的精兵五万人迎战。高煦勇猛,他所带新兵,经过道衍训练,个个也机智勇敢。
盛庸军抵挡不住燕军的锋锐,一战便退回营中。
正在这时,兵部侍郎陈植到营,他慷慨陈词,激励将士。但此时军心已动摇,将士暗想:“天命归燕。燕军势盛,就是我们拼死,也抵抗不了……”
陈植见他的话激不起士气,便忿忿回到驻地。这时他部下都督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