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22年十二月初四 周平王五十年
卫国 朝歌城 公爵府 政事堂
卫国国君卫完高坐于朝堂之上,他一身黑红色的冕服,卫完的头顶戴着君主的冕冠,神色威严的坐在上首,卫国大大小小的官吏都位列于下。
他轻轻的咳嗽了一声,对下面的臣子道:“诸位,郑国对我国的要求,置若罔闻,孤已经在这件事上,逐渐失去了耐心,也对郑国的内政处理,极为不满,孤决意,禀明天子,征讨郑国!不知各位爱卿意下如何?”
政事堂里的气氛真的有点压抑,石厚去了郑国还没有回来,石碏作为卫国的司徒,想了想,他决定实话实说,他出班对卫完上奏道:“君上,郑国这数十年来,扩张快速,内部整合已经完成,如今他们的军队只会强,不会弱,我国如今的情况虽然和他们差不多,但是,洛邑的天子不会站在我们这边!杀弟囚母只是公孙滑的一面之词,您可千万不可轻信呀!”
卫完早知道他会劝自己,但是,没想到,他会这么直接,他晃了晃身体,稳了稳心神,便把头转到了武臣这个方向,道:“石司徒的意思,孤会考虑一下,那么,涉及国战,你们武臣没有要说的话吗?”
卫国的将军们都三三两两的开始讨论起来,就在讨论之时。
石碏此时的心思也已经飞走, 卫国司徒石碏仿佛坐在他自己府邸的庭院中,枯藤椅子上,他面色沉重,内心充满忧虑。
他感觉院子里微风拂过,吹动着他的长袍,显得凄凉而寂寥。他的目光穿过庭院,仿佛看到了战火硝烟的景象,心中不禁哀叹卫完的草率。
石碏担忧的是,若卫完擅自对郑国开战,卫国在国际间的名声将会一落千丈。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周天子的权威不容忽视,而郑国正是以周天子的名义发起扩张战争。
这场战争一旦爆发,卫国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石碏对此无法置身事外,深感无奈。
郑国在发起扩张战争以来,从未停歇过战争的步伐。他们借周天子的名义,不断侵占邻国领土,势力日益壮大。
如今,郑国的扩张势头已经到了顶点,卫国即使不阻挡,它也无法再向前一步。
然而,这并非石碏心中的忧虑得以缓解,因为他深知,郑国的内部问题和人口问题,正是他们下一步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石碏目光如炬,仿佛要看穿眼前的一切。他忧虑着,如果郑国继续扩张,势必会引起国内外的反弹。而那时,卫国能否在诸侯国中保持中立,乃至维护国家利益,都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石碏作为一名忠诚的卫国臣子,心中忧虑着国家的命运,为国家的未来而焦虑。他深知,在这场战争游戏中,每一个决策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而他所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所能,为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尽一份力。
卫完坐在殿堂之上,目光如炬,静静地注视着下面叽叽喳喳讨论的武将们。他们争论得愈激烈,卫完的心情就愈发烦躁。然而,他一直强压着内心的不安,期待着其中有哪个武将能够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卫完示意了一下旁边的内侍,内侍立刻端起茶杯,送到卫完嘴边,他轻轻地抿了一口,试图借此平复自己的情绪。
他的目光在一众武将之间流转,期待着能有一个能人异士站出来,为卫国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他深知,这个问题并非轻易能够解决,其中的利害关系让卫完倍感压力。
他知道,虽然已派了自己的亲弟弟卫州吁前往南口大营,但南口大营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不能轻易调动。
一旦让州吁代替自己讨伐郑国,那么,就相当于和郑国正式宣战了。在这个时代,战争要有战争的仪式,要下战书,明确宣战的时间、地点和人数。
想到这,卫完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他明白,这场战争一旦开始,不仅会对国家造成重大的影响,还会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他,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必须要为国家的命运深思熟虑,为国家的安危负责任。
卫完深吸一口气,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在这场战争游戏中,每个决策都关系到国家的存亡,自己不能轻易言战。
然而,面对郑国的挑衅,他又不能无动于衷。这场战争,该如何抉择,卫完心中仍无定数。他只能寄希望于那些武将们,期待他们能够给自己带来一丝启示。
明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