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八日,小志的生日到了。我订了一个生日蛋糕,上面写着“小志,生日快乐!”
他还不知道在我这里,他的昵称是这个。我想让他知道。
他很聪明,我发短信请他下楼来时,已经预料到我要送他生日礼物,手里拿好了一个绿绿的小罐子,是铁观音茶叶。
虽然我不喝茶,但还是很开心地收下了。
其实,他只是想与我两不相欠。但显然,被情感冲昏头脑的我产生了错误的想象。我在想,或许我们只要增加接触机会,说不定仍然有戏。
虽然阿乐觉得小志有些令人失望,但可能是我的描述让她产生了过高期待导致。
其实,小志的清秀和好看,以及略带忧郁的神色,让他很像《千与千寻》里的那个名叫白龙的男孩。
我看《千与千寻》时一看到白龙就立马觉得甚是眼熟和心动,看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像小志。于是,整个观影过程中一到有白龙的情节,我就忍不住代入小志而略微出戏。
我想,没有任何一个观众看这部动画电影会有我这么复杂的心境了。
电影演完了,我还在想着小志。
于是,趁着一时的情感力量,我发短信邀请小志一起上晚自习。
现在想想,真是佩服自己当时的愚勇啊!没有任何技巧和铺垫,这种注定失败的邀请,我竟然还抱着可能成功的一丝侥幸。
小志是善良的,现实是残酷的,我的愿望是落空的。
印象里,大二下学期过得非常快。我没有浑浑噩噩,而是用学习和英语考级压制了对小志的想念。
我已经非常不自信了,在追小志这件事儿上,做什么都觉得不对,不会成功。也想不出来有什么事可以做,能得到自然的互动机会。
不敢骚扰他,也不舍得自己的脸面,缘分似乎也越来越淡了,唯有放弃一条路可走。
大二暑假,我制定了一个十年计划,二零零四年夏到二零一四中秋节。计划的结束场景是,我们一家人在我工作的城市,在属于我的家里,一起过节。
这个计划几乎被百分百地执行了出来,结束场景正如当时描述的一样,除了我爸和我弟没在场。
按计划,我在大三一年通过提高学积分和参加全国科创竞赛等活动争取到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两年研究生毕业后公派出国留学,四年博士毕业后回国就业并定居上海。
工作两年后的二零一四年中秋节,我把妈妈接来上海一起过节。与我们一起过节的还有我先生d哥和公婆。
d哥的出现,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可以携手共度余生的感情,也让我明白了前面的感情经历其实没有一段是适合通往婚姻的,因为在那些感情里,我无法做真实的自己。
大二暑假下定决心“搞事业”后,我的时间表开始变得满满当当。十年计划里的每一步都让我感到充满斗志和盼头,大大削弱了小志对我的影响。
大三开始后,我决定做一件事来彻底终结这段感情。做完后,我就再也不去想他了。
可能这也为我们最后那次神奇的见面做了铺垫,造成了我当时的失态和决绝扭头,因为我不想再对他有牵挂了。和初中时对娃娃脸的那次原因不同,情景却相似。
历史总是重演,在小人物的生命历程中,也不例外。这样的遗憾,终究又来了一次。
我要做的事很简单,想最后给他留下一个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的回忆,即使是很多人都能看到。有一种对暗号的新奇感。灵感来源于我找到了他们系为数不多的一节公共课,恰好在中秋节那天有课。
我等在那节课开始前,确保黑板上的字写上后不会再被人擦掉,同时也不能拖延到太靠近开课的时间,以免正好碰到小志走进来,就既尴尬也起不到我想要的效果了。
我在黑板的右下角,用红色粉笔写上,“小志,中秋节快乐!”
别人看了可能摸不着头脑,但我相信,小志看到后一定知道是我写给他的,因为他已经从生日蛋糕上知道了自己在我这里的昵称了。
我希望给他留下这最后一个美好祝福的印象,然后就再也不和他有任何互动了。
我希望那行字保留了一整节课,想象小志坐在一群同学中间,大家都看到了那行字,但只有他心里清楚是怎么回事,却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