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儿,你的《激励学识》堪称空前之作!只是,唉……”他的语气中透出一丝惋惜。
刘焉原本满心欢喜,看到刘璋的才华显露,却被蔡邕的叹息打断,心中疑惑。
“伯喈兄,何故这般感慨。”
蔡邕无奈地摇头,低声道:“虽然诗篇卓越,但若百姓无法获取学问,岂非大憾。”
刘焉闻言,眼神中闪过不解,心里嘀咕着:百姓读书,有何必要?
刘璋好奇地看向蔡邕:“蔡叔,为何百姓不能读书呢。”
蔡邕沉吟片刻,道:“百姓生活艰辛,温饱尚难保障,哪有余力购买书籍?读书之事,更是遥不可及。”
刘焉察觉到气氛有些沉重,急忙改变话题:“伯兄,你怎么恰好在这片地方?””
蔡邕苦笑道:“我因触怒了司徒刘郃,险些命丧牢狱。
幸亏吕常侍援手,才得以逃脱,如今被贬至朔方。”
“想不到刘郃仍不放过我,一路有人阻挠,张角的行动恐怕也受其驱使。
幸好君郎及时相救,我们一家才能脱险。
夫人,现在安全了,带琰儿出来吧。”
蔡邕向马车内轻唤,一位妇人携着一个幼童缓步而出。
刘璋的目光立即被那孩子深深吸引,她的眼眸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细长的黛眉如柳叶般婉约,白皙肌肤映衬着精致的脸庞,仿佛小精灵般灵动。
这竟是蔡琰!这般年纪已显出几分仙气,将来定是非凡。
“君侯似乎不再是南阳太守,【究竟缘何至此?”蔡邕的声音将刘璋从沉思中唤醒,】他连忙收敛心神。
刘璋心中暗自感叹,自卑感让他显得格外谦逊。
“陛下调我至冀州任刺史,所以举家迁徙。”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骄傲。
“原来如此,君侯大喜。”
蔡邕望着前方的鄗城,提议道,“伯喈兄,此处距治所不远,不妨稍作停留,明日再启程如何。”
面对刘焉的热情邀请,蔡邕内心纠结,他感激刘焉的盛情,却又担忧自己的处境。
“君侯,我与刘郃有隙,恐会给你带来不便。”
刘焉却笑道:“伯喈兄勿忧,我与他都出自汉朝名门,相信他不会对我造成威胁。”
“那么,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蔡邕深吸一口气,决定接受刘焉的好意。
转瞬之间,七日光阴匆匆而过,蔡邕面临告别。
“君侯,真的不留多住几日吗。”
他的眼中满是不舍。
刘焉紧握蔡邕的手,眼中充满依依。
“你的深情厚意,愚兄铭记在心。
然而皇命不可违,我怕牵累你。”
刘璋上前,向蔡邕深深鞠躬。
“蔡伯父,您的教诲,刘璋终身受益匪浅。”
蔡邕并非眷恋冀州的繁华,而是对刘璋的才华深感震撼。
短短七日,刘璋的智慧和品行让他惊叹,他的天赋超越常人,已初具大家风范。
“贤侄,你天赋异禀,实属罕见。
我本有意收你为徒,传承我之学识。”
蔡邕惋惜地叹息,“只可惜,我如今处境坎坷,流放朔方。”
刘璋看着蔡邕脸上的遗憾,心中涌动着感激。
“蔡伯父,我……”
“无需多言,我将毕生所藏之书尽数赠予你,望你能不负我望。”
蔡邕的话语里充满了期待和决绝。
"刘大人,"刘璋的声音带着无法掩饰的哽咽,泪水在他眼中打转,蔡邕则低头轻抚他的肩头,目光却恋恋不舍地望向蔡琰。
“君郎,我将琰儿托付给你。”
刘焉本已心绪低落,此刻被刘璋触动,眼眶泛红,声音沙哑:"伯喈,你尽管安心,她将是我刘家的女儿,我会视她如己出。”
蔡邕深深点头,郑重其事地行礼告别:"大恩无以为报,君郎,保重你自己。”
刘焉同样回以敬礼,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蔡邕夫妇的身影在视线中逐渐模糊,小蔡琰的哭泣声愈发刺耳。
刘璋牵过蔡琰的手,让她靠在自己尽管单薄但充满温暖的臂弯里, “刘兄,温柔地安慰:"琰儿,别怕,哥哥会一直守护你,像父亲一样疼爱你。”
那一刻,刘璋那瘦削的身影在蔡琰眼中却显得无比伟岸,他的决心如同山岳般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