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询问,眼神充满期待。
“这样的军事机要,我岂敢妄言。”
荀攸的回答,稳重而深思熟虑,符合他的内敛风格。
荀攸虽然表面谦逊,但实则智慧过人,善于藏锋于内。
“兄长智谋超群,敬候指导。”刘璋神情谦卑,期待指教。显示出对荀攸的敬重。
荀攸微微一笑,不再推辞,开口问道:“贤弟如何看待朝廷的三路兵马。”
刘璋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沉吟道:“尽管皇甫嵩等人名声显赫,但西园的士兵久未经历实战。
据我所知,他们的将领手下兵马不足万人。”
“黄巾军虽由百姓临时组建,但张角的布局深远,即使仓促行动,也不能轻视其威力。”
他接着分析道。
“叛军数量多达数十万,而朝廷军队仅有万余。”区区数千精兵,如何抵挡数倍于己的敌人。”
刘璋的话语中带着忧虑。
“依我看,这一仗胜负难料。”
他坦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荀攸赞赏地看着刘璋,眼前这个年轻人并非徒有其表,确实有真才实学。
“贤弟深知困难,为何仍愿投身险境。”
荀攸不解地问。
刘璋再次举杯,一饮而尽,眼中燃烧着坚定:“我刘璋虽非卓越,【但作为皇室传人,怎能容忍逆贼毁我祖先留下的土地!】即便面临万难,我亦当奋勇向前。”
荀攸被刘璋的忠诚和勇气深深打动,这才是真正的王族血脉。
看着刘璋,他心中涌动着敬佩。
刘璋察觉到荀攸眼神的变化,立刻向他请教:“我知道兄长胸有成竹,定有高见,望能赐教一二。”
荀攸轻轻一饮,点头道:“过誉了,不过我确有一二见解。”
他从容地准备分享自己的见解。
黄巾起义虽声势浩大,实则漏洞百出,朝廷军队虽然力量有限,却在对抗中显现出了胜利的曙光。
其关键在于三个重要因素,荀攸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剖析道。
首先,黄巾军的行动源自内部矛盾,仓促起事,筹备不足,这使得他们在战略上一开始就处于劣势。
其次,黄巾军的战术过于激进,他们只顾焚烧官府,掠夺财富,连累无辜百姓,这样的行为使他们丧失了民众的支持,如同涸辙之鲋,难以持久。
再者,朝廷军队虽少,但占据交通要道,能迅速调动各地资源,士族豪门也绝不会坐视黄巾肆虐,纷纷挺身而出,形成内外夹击。
因此,黄巾军无论天时、地利还是人和,都无法长久。
荀攸自信地断言,不出一年,必能平定这场叛乱。
刘璋听后,内心深受触动,对荀攸的见识深感敬佩,尽管他知道历史的走向,但荀攸的洞察力和策略让他惊叹。
面对荀攸略带调侃的询问,刘璋连忙摇头,表示完全赞同,“听兄长一席高论,犹如明灯照亮迷途,令我茅塞顿开。”
他知道,适时的恭维总是能让人高兴。
荀攸面带微笑,欣然接受这份赞誉,暗自得意:“我刘备能凭借泪水开创基业,我荀攸又何尝不能借智慧赢得尊重。”
刘璋心中不禁佩服荀攸的才智,决定采纳他的建议。
两人的话题从战局扩展到政事,再到历史和文化,时间在他们的交谈中悄然流逝。
当告别的时刻来临,刘璋诚挚地向荀攸鞠躬致谢,“兄长今日之教诲,弟将永记在心。”
这次的交谈,不仅加深了刘璋对谋略的理解,也让他对荀攸这位智囊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豫州的官道之上,刘璋以沉稳的语气对他的兄弟道:“贤弟,领军征战切记保持冷静,步步为营,兄长我在此静候你的佳音。
你务必牢记,不负我期待。”
两人的笑声中,尽管相识时间短暂,却已建立起深厚的友情。
五天后,蔡琰含泪目送刘璋踏上征途,她的忧虑大于担忧,她明白这是刘璋实现宏图大业的契机。
刘璋带着两千余人的残军,心中满是对三天前遭遇的不甘,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
当黄忠等人准备领取军需时,却被告知武库空虚,无法提供足够的装备,连马匹也一匹无存。
刘璋暗自思量,这背后定有许攸的诡计,他决定找何进追问。
何进一脸无奈,声称军需已被三军将士尽数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