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眉峰微挑,追问:“活捉何人?讲来听听。”
士兵畏惧地仰视,犹豫再三,“活捉……活捉您,中郎大人。”
“大胆妄言。”
典韦怒喝,吓得士兵瑟缩。
刘璋却淡然一笑,挥手示意典韦饶恕,笑道:“张宝啊张宝,每次都拿这话吓唬我,扒皮抽筋,真是老一套了!哈哈。”
“中郎大人切勿轻敌,敌众我寡,二十万对我们的三万,实乃悬殊。”
先前还称赞他的将领们此刻默然无语,眼中闪过一丝担忧。
刘璋点头认同,黄巾军的强大他岂能忽视。
“看来张宝是孤注一掷,也好,一网打尽,免得他们四处作乱。”
他的冷静让典韦激动不已,他生来就渴望战斗。
“主公立下大功的机会到了,那张宝不能再让他逃脱。马超、关羽、张飞共同请战。他们的决心令其他将领惊讶。
面对二十万敌军,只凭三万守军,甚至主动出击,其他将领难以置信,但他们看到刘璋深思的表情,明白他另有打算。
刘璋并未回应,他凝神思考,毕竟,二十万的大军在他眼前,这对他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
他需要展现出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智慧和决断。
刘璋难以置信地询问黄巾军的庞大数量:“黄将军,这数字真的准确吗?我记得黄巾军的青壮兵不过多少来着。”
“关于皇甫将军的抵达时间,”他转向黄忠,那一线希望如同破晓前的微光,“皇甫中郎何时能到达广宗,对我们至关重要。”
“皇甫中郎还在黄河彼岸,估计至少还需二十多日才能抵达。”
黄忠的话语犹如冷水浇灭了他的期待。
刘璋轻叹,显然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他开始阐述他对当前形势的见解:“尽管黄巾号称二十万,但我推测真正能投入战斗的顶多十万。
我军虽只有区区四万人,但士气高昂,精兵强将,即使以一敌三,也绰绰有余。”
尽管如此,将领们的神色依然凝重,刘璋的目光转向骑兵校尉,决定重组资源。
“我手头的骑兵总计五千余,合并成一支直属的骁骑营,由你们统帅。”
“遵命。”
骑兵们齐声回应,他们的任务艰巨而重要。
“太史慈,赵云,你们听令。”
刘璋的眼神锐利,他要确保这些精英力量在他掌控之中。
“你们负责率领骁骑营,尽快提升军队战斗力。”
“领命。”
两人挺身应道,明白任务的紧迫性。
“城门校尉们,立即着手防御器械的准备,广宗的每一寸土地都必须固若金汤。
张宝孤注一掷,必然急于速战。
拖延下去,对他们来说将是致命的,我们需把握时机,“成功突破。”“老将黄忠,常山赵子龙,东吴的太史公,”【让张辽留下帮忙,其他将领赶紧备战。】”
刘璋命令明确,不容置疑。
刘璋安排四位关键人物坐下,他们将共同承担这场战役的重任。
“张宝这次全军出动,一是看准我们广宗的空虚,二是曲阳的粮草储备难以支撑他们的消耗。”
“的确,只要我们坚守,一个月后,黄巾军自然会撤退。”
黄忠冷静分析,他的策略偏向稳健。
然而,刘璋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他看向太史慈,眼神坚定:“固守诚然可行,但我们的目标是彻底击败黄巾军的主力,而非仅仅防守。”
这一目标看似简单,尽管挑战重重,不管是三十万还是二十万,军队遭遇了远远超过自身数量的敌军攻击。
在这场浩荡的人海混战中,个人英勇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他们曾多次以少胜多,即便是在对抗黄巾军的数万乃至十万大军时,也是凭借策略和突袭,而非硬碰硬。
此刻,张宝与他的兄长张梁率领着庞大的军队,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向着广宗挺进,其规模令人震撼。
黄巾军虽然号称二十万,实际上仅有十余万,但这十余万均为健壮之士。战斗力不容小觑。
张梁凝视着他的兄长,坚定地提醒:“二哥,此番出征,切记不可轻敌。
一旦失利,我们便无退路。”
面对弟弟的谨慎,张宝显得有些焦躁,他与张角一样,习惯于冒险。
他反驳道:“三弟,你的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