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博士后宋凯,1986年出生,2024年自杀。
宋凯有限生命的86.84%时间段内,是一名学霸,是“别人家的孩子”。
一路走来,宋凯拥有天津工业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研究生、加拿大ubc博士后这些闪闪发光的优质学历加持。
2019年,宋凯作为南京林业大学的“水杉英才”,被引进生态与环境学院任讲师,高配享受副教授待遇,要求是要通过任期考核。
2024年,宋凯因未通过学校为期4年的考核协议,被要求退还副教授才可享受的安家费和住房补贴
同时,宋凯在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的相应职位和待遇,从副教授待遇降为讲师待遇。
据称,宋凯因为学业压力,从高中开始,就常年服用抗抑郁症药物,患有重度抑郁症。
据称,宋凯到了南京林业大学后,和同属南京林业大学的女同事喜结良缘,买房生子,自杀时留有一个2岁的孩子。
据称,宋凯未通过考核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未获得项目。
即没能在35岁前拿到“青年基金”,后面也就拿不到“面上项目”。
因为“青年基金”申请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男申请人年龄不得超过35周岁。
35岁,似乎是一个界定是否能入局的红线。
仿佛人超过35岁,体制内的升职,受限了。
超过了35岁的高校教师,在高校内的评职,受限了。
最后居然连申请科研项目,都要限制申请人的年龄了。
科学研究的背后的主导者,老一点,怎么了?
听到这个申请的年龄线,美国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他老人家,应该开怀大笑地乐了。
“我是31岁开始研究,32岁开始发明灯泡的,妥妥的年龄线内,距离能申请青年基金还有3年呢!”
而几家欢喜,几家愁。
英国医生、科学家爱德华·詹纳却乐不起来了。
“我是1796年,47岁那年才第一次在一名8岁男孩身上,成功进行了第一次人工牛痘接种。”
“我的发现,为人类预防了天花这种疾病,拯救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
“可是1796年那年,我远超35岁12年了,我还能申请到青年基金了吗?”
“不过,话又反过来说,大英帝国给我的荣誉称号已经有了。”
人家爱德华·詹纳也可以得意洋洋地说。
“比如,杜鹃的雏鸟,会把同巢其他雀鸟的蛋,甚至幼雏推出巢外,是我最先发现的。”
“甚至因为我这项观察,被大英帝国皇家学会在1789年选为院士。”
“那年,我虽然超过35周岁5年,但也不过40岁,还能算个中青年科学家,哈哈!”
年轻,的确是资本,但同时,年轻也有弊端。
比如:莽撞、无知、不知敬畏、愚蠢、看不透、摸不清、悟不透、自以为是、自说自话、异想天开....
一定要把年轻作为一个准入硬性限制,在某些领域,就会破坏人的积极性,进而破坏整个团队的活力。
真正做买卖,想要赚大钱的人,在乎能给他们创造商业价值的人超过35岁吗?
想要真正获取知识,想要得到真经的人,在乎能给他们传道解惑、指点迷津的人超过35岁吗?
想要消灭异己,铲除对手的,在乎能给他们干掉对方的人,超过35岁吗?
根本不在乎!
这些人,追求的只不过是结果。
只要是能够完成他们的目的,达到既定的目标,无论执行者是什么年龄段。
真的需求,真的要求执行,追求的都是能者。
年轻且有能,可以,能选用。
年纪大且有能,也可以,同样选用。
而且,超过35岁的人,一定必35岁的人笨或不如吗?
35岁的人可以,36岁的人就不行吗?
35岁的人可以,37岁的人就不行吗?
35岁的人可以,那38岁的博士后宋凯呢?
哪来的那些狗屁理论和规矩!
35岁的人,就应该退休了吗?
或者,在竞技场上原地人间蒸发?
然后把所有秀场,让给35岁以下的人。
那这样,退休年龄为什么还天天吵吵着要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