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海圣源地,扬帆月港时。可借鉴文章一阅。
-一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城隍
作者:施必祥
四百五十年前,海澄城隍在海洋文明的浪花顿开国门的瞬间应运而生。祂的到来注定是一场不平凡的神明之旅。祂与“海”有缘,因海而生,因海而兴,因海而去......
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贯穿着中原后裔“闽南人”的血脉,开阔的胸襟是上苍馈赠给他们的礼物。面向大海背朝山,振臂一挥下海洋。自秦朝徐福、汉朝刘阿知、唐朝鉴真,宋元更是无数商贾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盛世繁华,而明代的海禁也不曾阻挡闽南人远洋的梦想与追求。下海,就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下海,就是创造未来的执行力!
漳州自古有“霞漳”的别称,那是由于城南有丹霞山。又称丹霞屿(在南山寺后),宋朝置丹霞驿于此山下。南宋林宋臣诗云:“笑凭诗句说丹霞,城廓人民数万家。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邹鲁道源赊。”明、清时代,“霞漳”和“丹霞”已成为漳州的雅称。清《漳州府志》记载:“郡之四郊皆称霞东、霞南、霞西、霞北。”,彼时漳州府海澄县称作“霞漳圭海”,又称为“霞海”,海澄城隍也称“霞海城隍”。在海澄,周边还有霞谷、霞寮、霞庵、霞地、霞苑、霞渡、霞圳、霞威……诸多带有“霞”字的村庄坐落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霞漳”一词则可以代表整个漳州府,如白礁慈济宫的对联就嵌入“霞漳”二字;黄道周自称霞漳人;越南西贡有海澄人曹允泽创建的“霞漳会馆”。自明清起,那些合法的民间对外商贸口岸,是大陆移民台湾最重要的始发港,是大航海时代通往东南亚以及海丝沿线各国的主要生力军。
穿越历史的层层迷雾,似乎我们能感受到古人下海过番爿时,常常依附着传统宗教信仰中的某位神明,把命运交给那张折成八卦造型的符咒,挂在脖子藏在心间,祈求与之平安抵达彼岸,更在风浪之中或者生命垂危之际和神明许下了此生与共的某种契约。其中常见的一种就是在得生如愿之时为城隍造像终生供奉,甚至建庙祭祀。
两百六十多年前的吴让,在离开海澄前的某一天特地来到城隍庙,虔诚地向这位掌管生死与赏善罚恶的神明焚香祷告,祈求能平安顺利地跨越茫茫无际的大海,保庇自己日后事业有成,还有那光宗耀祖的祈愿。那天他怀揣着至今不变的城隍灵符勇敢地下海走向通达的远方。
数年以后,这位鲜为人知的来自中国福建漳州的海澄农民,在泰国宋卡这里建立了吴氏王朝,统治宋卡长达126年之久。时至今日,宋卡城依然能看到这位见证了近几个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番客城隍”。这位当年的霞海城隍依然尽职尽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掌管着宋卡府一代又一代华人华侨信仰的精神世界。每年的城隍圣诞佳期如约的主导那属于一个城池的一场宗教文化盛宴,彼时的宋卡府万人空巷举城狂欢。一直以来,城隍绕境游行的扶鸾信众人来人往,唯一不变的是鸾轿中那尊来自中国海澄的霞海城隍公依旧正气凛然,还有与之不变的护国安民与惩恶扬善的信仰魅力。
让我们目光转向台湾,明末大量的漳州移民从海澄月港下海出发,跨越黑水沟实现“唐山过台湾”。如今回看台湾各地宫庙,从供养的不同神明身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移民者来自不同的祖籍地和信仰背景。如漳州人主奉的开漳圣王,安溪人主奉的清水祖师,南安人主奉的广泽尊王,平和人主奉的三平祖师,泉州人主奉的大道公……今天,故乡漳州的俗语中依然保存着“抬神势,使神势”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表达:世人借助神祇的名义宣示地盘或势力范围的传统做法。如今也用来描述某些人在办事过程中,一见面就提及上方的名字,用来影响办事人员,从而实现“关说”目的的现象。有时候比拼的往往不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就是人背后的神祇。诸多现象都验证了这样的事实,霞海城隍就是其中一位。
自明太祖朱元璋建制以来,有城必有城隍庙的局面就此产生。在没有如今完整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的封建社会,城隍信仰在成为国家层面的官方祭祀后,同时成为明代诸神信仰中的主充,俨然就是当时政府指定的官员活动室。
施琅将军在康熙元年奉命建造霞城的同时,在该城南城门内(即临海门)建霞城城隍庙。今天可见开山对联“霞彩临门八蜡配天赫濯,海澄启宇六龙随地封迁。”有心之人时常会问为何“海澄启宇”?!孰知施琅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