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人到中年的岁月 > 另外三宝地

另外三宝地

又从旁边介绍,才知此地为源,渊源流长……。

台北霞海城隍庙

时隔数百年,耳边仍然响起台湾的闽南民谣:“唐山过台湾,心肝结归丸,过藩剩一半,过台没得看......”古早,闽南到台湾的垦民为了祈祷神明保庇自己能平安跨越这白茫茫的黑水沟到达彼岸,常常在出发前到海澄城隍庙里虔诚祈祷,向神明祈求香火符咒贴身携带往台湾,同时许下与神明生死契合的誓言。

漳州自古有“霞漳”的别称,那是由于城南有丹霞山。又称丹霞屿(在南山寺后),宋朝置丹霞驿于此山下。南宋林宋臣诗云:“笑凭诗句说丹霞,城廓人民数万家。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邹鲁道源赊。”明、清时代,“霞漳”和“丹霞”已成为漳州的雅称。清《漳州府志》记载:“郡之四郊皆称霞东、霞南、霞西、霞北。’,彼时漳州府海澄县称作霞漳圭海,又称“霞海”,海澄城隍也称“霞海城隍”。在海澄周边有着霞谷、霞寮、霞庵、霞地、霞苑、霞渡、霞圳、霞威……诸多带有“霞”字的村庄坐落在四面八方各个角落。“霞漳”一词则可以代表整个漳州府,如白礁慈济宫的对联就嵌入“霞漳”二字;黄道周自称霞漳人。自明清起,那些由海澄分灵的海内城隍,与海洋有关向海而生的移民城隍,诞生出城隍信仰中特有的“霞海派”城隍支流。

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庙一百六十三年来,一直保留当时佐证传承的开山对联:“霞彩临门八蜡配天赫濯,海澄启宇六龙随地封迁。”,海澄启宇铮铮昭示着开基的缘起密码。字里行间六合化六龙 (即蕴含着'乾'卦)顺应天意,随缘随遇而安地封迁此地。而后就于此落地生根,成为台湾一些城市的守护神。这都是“唐山过台湾”的造就,蕴涵着中华民族汉人“根本”的意识形态,好像是:家是故乡好,情是故乡深,神明当然是故乡灵!

今天,在台北霞海城隍庙的文物档案中我们发现了.1935年遗留的一方城隍法印“敕封威灵霞海城隍”,再一次佐证了台北霞海城隍是二品威灵公的地位,而祖庭海澄都城隍就是如此。

在海峡两岸,城隍公做为保护城池的神祇,因此就有一个团队如同市政府包含民政、文化、警察、甚至卫生局各处来为民服务;这里城隍爷的团队就有了文武判官、七爷八爷(黑白无常)、八司官……他们各司其职。游离于阳冥二界、明辨着是非忠奸。仿佛在很多时候,人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能在这里获得帮助,涉及范围有生老病死、福祸二运、士农工商几乎无所不能。也就从某一天开始、人们陆陆续续的来了去了,去了来了,城隍爷几乎都会应允虔诚香客的美好祈愿。

泰國宋卡府城隍廟

宋卡府距离曼谷900多公里,位于宋卡内陆湖南端的出海口,背山面海,是泰南一个风光明媚的海滨城市和重要商业港口,也是中国明代月港通往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至今,很少中国人知道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宋卡府古城的由来,更少人知道一位来自中国福建漳州的农民曾在这里建立吴氏王朝,统治宋卡长达126年之久。他,就是吴让。

据了解,吴让原为,中国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氏,生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岁次丁酉(公元1717年)12月26日,1750年移居宋卡,以种菜捕鱼为生。1770年,郑皇大帝驾临宋卡时,吴让献其妻孥、奴隶、红烟,以乞四岛、五岛燕窝专采权,愿年纳税银50斤。郑皇仅收所献红烟50箱而允所请,并封为子爵,爵号“銮因他奇里颂木”。1775年,吴让晋京呈献锐金及贡品,郑皇视为旧臣。由于为人正直,对郑皇忠心耿耿,他被封为宋卡城主,从此开启了宋卡吴氏王朝的历史。

269年前,吴让就是怀揣着故乡城隍庙的香火,不远万里日月星辰穿越无数惊涛骇浪“下南洋”。时至今日,宋卡府依然能看到这个见证了近几个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番客城隍”。或许是吴让王在精神世界与这位二品威灵公城隍有过某种契合,随后他的子孙建起了与家乡建筑风格一致的城隍庙,或许是为了感恩,或许是为了聊解乡愁,或许是希望城隍公能参与到他统治的这个异域邻邦的信仰世界......

海澄都城隍庙不仅是多数分灵宝岛台湾的霞海城隍祖庭,还是自明代以来随着“海晏波澄”的浪花,分灵到东南亚各国一些城市城隍庙的缘起祖庙。

此行中,吴让的第八代嫡孙吴若坦首次回到中国祖籍地省亲。他表示此行圆满成功之时,也是他们拉开了宋卡城寻根问祖的序幕;今后,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