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曾捐款重修文庙;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曾撰写《漳州府进士题名录》;康有为书并撰文“重修漳州学宫碑”现还完整保存于文庙偏厅。此外,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毛泽东等人在中山公园仰文楼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著名诗人、作家杨骚,与林语堂、许地山并称漳州现代文坛三大家,被誉为“抗战诗星”,其故居位于香港路二巷7号;台湾抗日名人简大狮(原名简忠浩),起兵失败后于1899年前后到漳州避难,在简氏侨馆被清兵捕获送日寇后遭杀害,简氏侨馆因简大狮曾在此地避难而成为具有重要纪念意义与涉台意义的建筑;知名学者叶道渊,早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历任集美高级农林学校校长、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林学系教授兼主任,以专家身份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和参议员,其故居位于振成巷,是一座具有德国式建筑风格的老别墅;清代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被称为“公车上书第一人”,其故居也位于振成巷。
漳州文庙
漳州文庙位于福建省漳州市 芗城区修文西路,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系漳州城内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乾隆《漳州府志》载,北宋 庆历四年(1044年)建, 政和二年(1112年)移于州左,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复故址。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孙世代相传住于庙内直至明正德年间。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葺。
漳州文庙坐北朝南,现有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原有古代建筑物,如明伦堂、泮池、棂星门等即将恢复。漳州文庙为明代木结构建筑,结构特殊,两家承袭旧制,存有许多宋、元遗构,较完整地保留了宋代以来闽南古代木结构建筑特点,并融入北方建筑风格。
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今庙中尚存有元延碑、明洪武碑及正德碑、清康熙八年(1669)郡人宗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宁道戴玑书丹的修建碑。1924年《重修漳州学宫碑》,高1.84米、宽0.78米,青石刻成,刻工技艺高超。康有为撰并书,此乃康有为晚年作品,笔气雄健。还有明崇祯年间郡守曹荃大书《游圣之门》石榜及1936年立的《重修文庙》碑等碑刻。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据专家考评均为宋代遗物,是研究宋代文庙建筑的珍贵实例,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刻技术和建筑技术水平。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5月漳州文庙大成殿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湾路
台湾路史上商铺鳞次栉比,是商业闹市主体,经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涌现出天益寿老药店、万圆钱庄、捷祥布店、金可行鞋庄、瑞苑茶庄等名老字号,享誉漳城内外。
台湾路东段是骑楼式的店面,古时是雨伞店最集中的路段,这段路也称雨伞街;中段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洋溢着南洋风情;西段是闽南风格的民居,医药、文具、鞋帽、皮货等各类店铺云集一街,热闹非凡。中段中西合璧建筑物上那些洋味十足的雕刻,可以让人回味漳州古代和近代对外开放和贸易交流的繁华情景。
“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的牌匾,说明了上个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对闽南古城的深刻影响;“天益寿”、“采芳”、“万圆钱庄”等字体各异的商家字号,展示了海滨邹鲁的文化底蕴;“庄有元先生牙科、施懿慈女士镶牙”这副对联,在民国初期是引来无数牙病患者的品牌;而门牌为16号的民居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则客观留下时代印痕。
.
香港路
古称南市街,位于漳州市区南部,形成于唐代,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古城的中轴线。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香港路逐渐成为漳州南部的主要商业街,商贸云集,主营民俗用品、餐具、炊具等。至今仍保留有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历史风貌建筑,其中的两座明代石牌坊“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工艺精湛,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老街两边是典型的闽南骑楼式建筑,现存有很多民国时期的老字号牌匾。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香港路始终是漳州小商品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