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人到中年的岁月 > 漳州古城简帖

漳州古城简帖

集散地。就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上,在小巷顶上5平方米的小屋内,伽蓝圣王俯视了古街的沧桑风云,默默地保佑着一方平安。

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民居等历史遗存,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由“漳州石牌坊”、“王升祠”、街区小庙和民居建筑所围合成的街道空间,尺度亲切,历史文化气氛浓厚。

中山公园

漳州中山公园占地近60亩,是 福建省内的市级休憩公园之一。曾经在公园建有“中山纪念台”,位置应是在现时“漳州解放纪念碑”之南边,纪念台是为19路军进驻漳州时所建,但是在抗战期间遭日本轰炸机空袭被毁。现时公园建有喷水池﹑七星池﹑梅 岗山﹑解放纪念碑﹑华表六角亭等建筑。

中山纪念亭在中山公园旧府署左侧,民国8年,粤军陈炯明立《漳州公园记》碑。民国16年元月,北伐军废陈炯明碑文,另镌何应钦的《漳州中山公园记》和孙中山的《总理遗训》。

仰文楼,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旧址,俗称梳妆楼,旧为太守眷属之住所,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魏荔彤建。1932年4月下旬,漳州地下党组织在中央红军东路军的帮助下,于仰文楼西侧召开闽南工农代表大会。东路军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省委特派员邓子恢以及闽南各界代表共一百多人出席了这次大会。会上宣布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由王占春任主席。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设在仰文楼。

伽蓝庙

位于明清古街香港路,是全国最小的庙宇。这座尘封了60年的神秘小庙是古街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看点,面积仅3平方米。伽蓝庙虽小,却样样俱全,干净整洁。伽蓝圣王像前日日香火缭绕,供品也随着时令更新。深秋时节,正是蜜柚飘香的时候,伽蓝圣王也就享用到了香甜的蜜柚。

庙内的莲花灯台擦拭得干干净净,鲜花也是水灵灵的。庙小,容不下太多信徒,但也有几位虔诚的信徒,从早到晚,总是三三两两有人前来朝拜,献上香火、香油以及庙内所需的各种用品,而不留下姓名。信徒们还捐款为小庙整修了电路,添置了录音机和佛教音乐磁带,这使小庙具备了“时代气息”。

府埕

“府埕”,是原漳州府衙门口的广场。府埕长约50米,宽20多米,是当时漳州府里最宽敞的路,文武官员出入仪式均在这里举行。现在,两边各是一排二层高的骑楼,是护法时期创办的新式店面,用于接待来往客商及到访客人。1920年12月俄共威廉斯基撰写《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夜》一文,称“漳州是中国南方革命中心”。“中国革命青年和中国社会主义者的朝圣地”。德国报刊也刊文称漳州是“东方一颗明星,正在发出光芒”。这个时期的漳州曾被誉为:“闽南的俄罗斯”。现在,府埕仍延续其古城文化中心的核心地位在绽放光芒。漳州多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在这里开设艺术馆、传习所。如漳州木偶雕刻、漳州木板年画等。

府埕位于中山公园南门始兴北路。历史上乃古城政治中心,原为漳州府衙前的一个小广场(“埕”:闽南方言,指空地),供交通、告示、集聚等使用。1919年陈炯明主政“闽南护法运动”时,建成欧式外拱廊的两排二层骑楼建筑,引入经营百货和药材的“博通百货公司”和“采蘩药局”等。解放后府埕成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现为以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为主的古城特色文化街区。

修文路

修文路是漳州历史街区的组成部分。清代府城图上,古街东西横贯以城濠为界的城内,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存留下来的庙宇、桥亭、名人故居、宗祠等古迹或遗址,作为历史见证,最集中地表现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年古貌。

漳州文庙、武庙、东西桥亭,这四座古庙均建于唐宋时期,分别位于在这条古街的东西两侧,东桥亭、漳州文庙在东边,西桥亭、漳州武庙在西边。东西桥亭,分别位于东西城濠之上,保留了宋代子城的遗迹;漳州文庙,屡经兴废,见证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漳州源远流长,成为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德配天地”与“道冠古今”这两座古牌坊矗立在文庙的大门前,这条古街上,更显这条古街的古香古色;漳州武庙,是漳州最早建的武庙,庙内保存下来的文物和庙门前的对联,标示着古庙建筑的年代。

这条古街上,历代也修建了不少的牌坊,并分布着许多名人故居和宗祠,但现在大多数都没有保存下来,如:为周匡物立的“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