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人到中年的岁月 > 漳州古城的二牌坊,关注的一个人

漳州古城的二牌坊,关注的一个人

漳州这四座石牌坊,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石坊,以及新华东路东端岳口街的“勇壮简易”和“闽越雄声”两座清代石坊,是现存漳州石坊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这四座石坊,建筑形式颇有相似之处:均是石仿木结构,以青石和白石相间建造,石材颜色对比鲜明,整体和谐自然。悉为三间五楼十二柱。各楼顶上皆置鱼形脊饰,檐翼角都有潇洒自然的起翘。正匾以下均以梁枋隔层。坊上形大体硕的梁、枋、柱,以及精雕细刻的斗拱、雀替、花版、垂柱等各式部件,设置巧妙,衔接精密。坊上字刻深浅适宜刀法娴熟,保留了康熙手迹等古代书法作品。坊上遍布雕刻装饰,分别用阴刻、线刻、浮雕、镂雕、双面雕等不同手法雕刻的龙凤、花卉、飞禽、瑞兽、人物等,有写实、有夸张、有工整、有奔放,各展风采,形象生动。不仅具有南方细腻繁缛的品味,而且融进北方粗犷刚毅的气派。

尚书探花坊,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林士章立。林士章,字德斐,漳浦人,嘉靖探花。坊坐北向南,坊宽8米、高11米、大方柱边长米。正楼四坡顶,顶部檐下正中置镂雕一龙衔顶、双龙盘边、祥云托底的竖匾,匾上直书“恩荣”二字。正楼匾额两面分别刻楷体巨字“尚书”、“探花”。其下以梁枋隔层,各有铭文及人物等雕刻。再下门额大梁,梁上一面刻有双龙浮雕,另一面刻有双凤浮雕。建筑与两京敭历坊相似。

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漳州古城内有两座牌坊,均与一位名叫林士章的人有关。一是位于香港路的“尚书探花坊”,坊宽8米,高11米,南北向,正楼的匾额两面分别题刻楷书“尚书”“探花”,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嘉靖年间探花、曾任南京礼部尚书的林士章而立。另一座在台湾路与共和路相接的丁字路口,叫“五星聚奎坊”,是为以林士章为首的明朝中后期五位漳籍同朝为官者而立。

漳州市芗城区的香港路,古称南市街,形成于唐代,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古城的中轴线。香港路—台湾路形成的街区,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一个人,在一座城市中心繁华街区的显要位置被树有两座牌坊纪念,是对其个人荣耀的昭示,更是城市文化的表征,由此可见林士章在漳州人心中的地位。

(一)祖籍福清东瀚

林士章(1524-1600),字德斐,别号璧东,福建漳浦乌石(今漳浦县旧镇镇浯江村)人,祖籍福清东瀚镇东瀚村。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即林士章逝后第二年,屏居山中的于慎行从受命而来的翰林院庶吉士石应岳、翰林院检讨高克正处得知消息,受其所托,“泣而受命”,以门人身份为林士章撰写了墓志铭。

墓志铭中写道,“(林士章)上世为福清人,出唐九牧之裔。中叶有讳安者,遁于漳浦居海云麓之乌石山,谓之乌石林氏。人文蕃盛,称浦望族”。

于慎行(1545-1608),明代诗人、文学家,为时人所重,与冯琦同被誉为“文学之冠”。

于慎行一生明习典制,秉性忠诚。万历初年,年仅20多岁时被升为翰林修撰,充当皇帝的日讲官,成为史上极其罕见的年轻“帝师”。而在此前,担任皇帝日讲的,都是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学者。

于慎行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以首辅入参机务。他治学严谨,刚正不阿,所撰“林士章墓志铭”,对林士章先祖来自福清,是极具权威的史料佐证。

(二)为官刚正不阿

林士章自幼沉默聪颖,志向不凡。稍长博闻善记,读书紫薇山中。林士章早年在乡间执教。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举人,次年(1559)联捷,已未科殿试赐一甲第三名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百姓都亲切的称呼他为“林探花”。终南京礼部尚书致仕。

林士章是一位杰出人物。官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人耿正,专心治学,从不趋炎附势。初授翰林院编修,当时翰林词臣多以待诏供奉承恩,林士章却杜门闭户,潜心研究古代经籍。隆庆元年(1567),林士章参与纂修《世宗实录》。

隆庆二年(1568)三月,又出任会试同考官,后升为国子监司业。隆庆五年(1571)十月,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万历二年(1574)改任北京国子监祭酒。从教太学期间,“考课绳纠无所假贷,诸生交心服焉”“念太学诸生卒业而归,格于里选,疏令从其省试,欲诣京北,所司檄遣,士多成就,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