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人到中年的岁月 > 漳州古城的二牌坊,关注的一个人

漳州古城的二牌坊,关注的一个人

今便之”,严以育才,桃李天下。

半年后,又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万历五年(1577年)八月,再升为礼部左侍郎,充经筵讲官。同年,以副总裁职参与重修《明会典》,考证古今,损益时宜,颇得史官们称道。

当时,张居正为首辅,依附者如蛾赴烛,林士章却从无私谒,也不奉承说好话。同年,张居正之父去世,按礼章,张居正应去职回乡服丧,守孝三年,谓之“丁忧”。但朝中一干媚臣为讨好首辅,联名上疏请皇上留张居正“夺情”视事,独有林士章不署名,因而得罪了张居正。

万历九年(1581),林士章升迁南京礼部尚书。明朝中后期立有北京、南京“两京”,明眼人皆知,皇帝将朝廷设在北京,从北京礼部侍郎(礼部副职)到南京礼部尚书(礼部正职),实乃明升暗降,驱逐出权力中枢而已。

此后,朝中仍有人谗言上疏弹劾,林士章不屑与之纠缠,迁任三个月即上疏请辞,获准后致仕还乡,时年57岁。

(三)创下漳浦职官史多项第一

林士章是漳浦县史上唯一入列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之人。漳州府史上曾有5人鼎甲三及第,都是在明朝,林士章列第4个。在他之前有长泰人状元林震、南靖人榜眼李贞、龙溪人探花谢琏,在他之后有龙溪人探花林钎。

林士章是漳浦第一位入翰林院的人。明朝,漳州入翰林院有4人,在他之后有林偕春(今云霄县莆美镇人)、江灏(今龙海区港尾人)、黄道周(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林士章入翰林院与廷试探花有关,照例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他不仅应试的八股文写得好,文学才华也十分出众。

林士章是漳浦第一位官至尚书的人。明朝,在他之后,有朱天球任南京工部尚书,蔡思充任工部尚书(今云霄县人)。此外,林宰、黄道周、何楷都是任南明流亡王朝的尚书。清朝,仅有蔡新任过尚书。林士章还是漳州府“五星聚奎”的第一星。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前后,漳州府有5位尚书、侍郎同时在朝,他们是漳浦人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漳浦人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长泰人兵部尚书戴燿、漳浦人户部侍郎卢维祯、龙岩人兵部和户部侍郎石应岳。因之,漳州府建“五星聚奎坊”以显荣耀。

林士章是漳浦在明朝唯一任过国子监祭酒的人(国子监,当朝的最高学府;祭酒,是国子监最高行政长官)。他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在国子监任司业、祭酒期间,制订严密的考课制度,加强学生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关心家乡文化教育事业,为漳浦县儒学、镇海卫儒学、平和县儒学撰写碑记,为重教兴学的知县、教授立传,勉励学生勤奋上进,促进了漳州文化教育的兴盛。

林士章是明朝漳浦唯一获得皇帝赐予御书的人。封建时代,祭拜天地、祭拜祖宗是头等大事,礼部正是制订、主持这些祭祀仪式的。他在礼部工作期间,辛勤敬业,精心探研,对各种礼仪十分熟悉,对部内各司的工作了如指掌,深受万历皇帝的赞赏。万历皇帝朱翊钧曾赐予御书“忠爱”匾额,褒彰他忠君爱国精神。世称林士章为“忠爱公”。

林士章是漳浦独家建城堡为府第的第一人。林士章曾将家宅建于漳浦县城南城隍庙旁,当初被称为“探花府”。后来他官至尚书,改称“尚书府”。林士章乞休退职后,并没有回到漳浦县城居住。于慎行《林士章墓志铭》中记道,“公故居邑城,厌其喧嚣,乃卜郡郊东北之长桥,风气淑美,相而乐之。因筑小坞其间,为池梁台榭,可以游观潮汐,往来林木映带,居然一名胜矣”。万历九年(1581),林士章在漳浦城北兴建长桥土城,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告竣,前后陆续建造了13年时间。长桥土城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占地5万平方米。内建房屋数百间,巷道全用石条铺砌,俨若街道。今除北边城墙拆除外,其余尚保持完好。

林士章回乡后择居长桥,20年后去世,享年77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