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啊,有个诸侯有扈氏起兵造反,夏禹就派了伯启前去迎击,结果伯启被打败了。他的部下们很不甘心,一致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启这时候却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缘故。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从那以后,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惜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这样经过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归顺了。那你看,你觉得是这样吗?真的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吗?真的你挂个免战牌子,敌国就不来侵犯了?如果那样,世界早就和平了,老祖宗的天下大同早就实现了几千年了。可见的啊,反求诸己,这不过就是后来的读书人,为了安抚自己那被挫折折磨的千疮百孔的心,然后写出来的,为了达到最大的安抚效果,就强拉硬拽一个传说中的成功案例来现身说法。依我看,孙子兵法大多数讲的东西,都是说不讲信用的。结果导向而已,而结果也看谁来看这个结果,胜利方看胜利的结果,怎么看怎么欢喜,论功行赏的时候,并不是斩杀敌人首级最多的,也不一定是出谋划策的,最重要的是还是君王觉得谁应该论头功。失败方呢,自然就会觉得从结果倒推的话,追责啊,当时谁出的主意啊,谁跑在队伍最前面啊,败了嘛,这些人自然要么成为俘虏,要么回去自己的国土被祭旗,死伤战士的家属们怪你,没有那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啊;失去国土的君王怪你,你给统帅瞎出什么主意?就不知道阻止统帅冒进啊?为啥一定要听统帅的,本王把你放在他身边,不就是为了掣肘嘛?巴拉巴拉一通,总归呢,你看,老实人是没有便宜可占的。”
“姐,这些偏难怪的知识,你是怎么记住的啊。我听的都头大。”说着还挠头不已。“这些道理我是想不明白,我就是觉得升别人,不升你,就是不公平。”
“你呀,不读书有不读书的好处”晓曙笑到,“你看,你根本就不用纠结,就会摒弃‘反求诸己’这个过程。世间的事情,本来没有公平可言,可是遇到不公平,遇到挫折,就第一时间反省自己,那真的就是读书人的迂腐了。我确实不能像你一样做到单刀直入去埋怨,也许就是那根深蒂固的书本知识,让我是是非非都要纠结一番,第一时间总是觉得是自己哪里不好。反倒是今天我看到那个批示意见第一反应是‘我反省什么’这个很像是你。看来你对我的影响还不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