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唐诗修正 > 第二十章 许浑 淮南一叶下

第二十章 许浑 淮南一叶下

早秋

许浑

遥夜泛清瑟,

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

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

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

自觉洞庭波。

释义及评析:

遥夜:长夜。清瑟:淡淡的忧伤和凄凉的情绪。

翠萝:绿色的藤蔓。

残萤:残存的萤火虫。

玉露:1,秋露。2,一种名叫玉露的植物。(也不知道,古时候有没有这种植物?姑且认为有吧。)

早雁:早早往南飞的大雁。

金河:1,一条名为金河的河道,或者地名。2,早晨旭日照射下,看起来像金色一样的河流。

晓:拂晓,天刚亮的时候。

因为这首诗出现歧义的地方较多,只能尽量以合理的方式解读:

1,长夜里,心中生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凄凉的意境。

2,这时,有西风从翠绿的藤蔓中吹出来。

3,残留的萤火虫,栖息在玉露花上面。

4,早早就往南飞的大雁,从金河上面掠过。

5,高大的树木,在早晨看起来还很浓密。

6,远山的山更开阔,看起来,更加清朗。

7,淮南有一片叶子飘落的时候。

8,已经能够感受到洞庭湖上涌起秋波。

这首诗是唐诗之中,非常难以理解的存在,和白居易写禅是一个道理。各种歧义层出不穷,读者只有去联想,才能够领悟一二。这样写诗,是非常失败的。

普通人读这首诗,要么就是乱理解一通,要么就是瞎猜,估计只有作者知道自己写了什么,毕竟,词不达意,就很难让人读懂。

这首诗八句有七句都在写景色,首句写弹瑟(一种与古琴相像的古代乐器),且,还产生了多重歧义,较为合理的一种,本诗可以理解为:长夜里看清波荡漾,仿佛感受到弹瑟一样的意境。

下面就具体解释一下。

因为这个泛字,多数时候都与水有关,我们看下这个字的解释:

1,广泛,一般。2,肤浅,不深入。3,荡漾,透出。4,水溢出来。5,漂浮。

在这里,是不是作清波荡漾讲,要合理一些?

如果要说是在写弹瑟,就要理解为:长夜里,随意弹一下瑟,不深入这种意境。

然而,还有人认为,第一二句属于因果关系,作者在长夜里似乎听到很淡的瑟的声音,仔细一听,原来是秋风吹动藤蔓的声音。

这一句,就领会出来出来三个意思了。但是,似乎以弹瑟这个含义去理解,会更好一些?否则,前面六句直接成了并列写景,好似有些赘述的感觉。

但是,以中正的理解,还是应该以第四种解释最合适。

本文也以第四种为准。

首先,清瑟,要解释为,淡淡的忧伤凄凉之意境。为什么?因为瑟的音节,本来就给人一种凄凉的意境,古时候最早的瑟有五十根先,后来改为二十五根,就是因为这种音太悲伤了。后世有个词牌名,叫做清音二十五弦。

解释一下就是,在长夜里,感觉到淡淡的忧伤和凄凉之情。这样的话,似乎能够和末尾两句相呼应。

后面七句除开最后两句用典来抒情,其余全写景色。

诗词中用典,其实是比较失败的,作者自己无法抒发描写自己的情感,仿佛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要去借助其他的意境来加以例证。

有的律诗,四句六句地用典,普通人一看,作者博学多才,行家一见,直接没有兴趣了。

就好比修建房屋之后要装修,要买家具布置一番。你倒好,空房子不设计不装修,直接去别人家搬来一些家具堆在一起,能和谐吗?

就像穿衣服一样,你要穿合身的衣服,才能彰显你的气质,而不是把别人的衣服一股脑往自己身上一套了事。

全篇写景、叙事,还不如直接写赋算了,何必冠以诗词的名义?

诗词,登堂入室的诗词,一定是标准的借景抒情、描述哲学辩证、描述大道、描写人生感悟,等等。因为,你写出来的诗词,不只是自己看,还要给别人看。

只有能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诗词,才能算是佳作。

这首诗就没有一点意义,整篇看上去,就给人一种感觉。像是看到一个破碎的瓷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