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唐诗修正 > 第二十章 许浑 淮南一叶下

第二十章 许浑 淮南一叶下

,整个都是用胶水粘连起来的。

首句立意开头,那么,后面你要符合你的立意,要前后呼应,要前后连贯,而不是做烩面,什么菜什么材料都往里面放。律诗,不是烩诗。

中间四句地连接还是比较紧凑的,不过用字非常随意,不够严谨。早雁飞过金河,为什么要用的“拂”?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很多字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字旁边加个“手”旁,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用手去完成的。

大雁从河面飞过,没有任何情感,用“拂”字真的合适?越,过,都可以。何必非要用一个“拂”字呢,没有任何意义。

后两句以淮南子中“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去领悟楚辞湘夫人的“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不是过于牵强附会?

当然,这里所谓的典故,也许只是一部分诗人的理解,我认为,这里只能以原文的文字去理解,而不应该去看典故,没有实际意义。应该直接无视这个所谓的典故。

读者不是考古学家,要跟着诗人们去考古,你用八个典,读者要去学八回知识,如果是这样,诗人很明显就是在卖弄。

而且还是没有文化的卖弄。不是说你知道一些典故,你就高大上,你要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才是上乘。

这首诗中间四句都没有哀伤的情绪,怎么突然冒出来淮南一叶下,就知岁之将暮这样伤怀的情绪呢?

如果要表达伤怀的情绪,应该提前布局。比如第一句的引子,就应该在最后两句多加以描述,前后呼应,让整首诗融为一体。

不管写什么,都要有个承接之处,就像人体,骨头相连的地方,是有血肉筋脉的。不是骨头直接连着骨头。

在不大幅度改动的情况下,要去修改这首诗,使其更加符合逻辑,让其意境明透而生动。

我们就需要用更加生动而富有情绪化的动词,去替代原有的动词,使第一二句的动态,显得更加充满情感。

让三四五的叙述,变得更有意义。到第六句的时候,再加大抒情的力度,最后两句再去和前文呼应,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第一句的“泛”改为“弹”,第二句把“生”改为“催”,就显得更加生动。

下面的三四五句叙述,只把第五句地“晓还密”,改为“晓虽密”,用一个“虽”字去转折,回到第二句的“西风”的意境上面。

第六句的时候继续承接前面“悲西风”的情绪。我们将“远山晴更多”改为“悲枯去也多”。远山与近山,晴还是雨,都是一样的,没必要用多与少去形容,根本没有意义。

远山晴,与悲伤的意境南辕北辙,肯定也是不符合的,秋天最常见的景色,是叶落枝枯花谢花飞,自然会悲伤枯萎的、凋谢的、掉落的也多。

这样一来,就与第一句的长夜弹瑟,第二句的秋风催翠转黄,相呼应了。至于第三四句,都是秋景,算是融而为一。

第五句作为转折点,高大的树木虽然还有绿色(晓,在这里的意思解释为绿色,充满生机,包括后面的密字,也表达的是生机犹存的意思),还很浓密。

但是,第六句给了它一个转折点去对应,掉落的,去的,也多。这样就没有违和感,剩下两句就可以更好发挥。

到了第七八句,就要把整首诗的意境,融为一体,既要为岁月流逝而悲伤,也要充满正能量,体现出一个豁达自然而积极的心态。

第七八句我们将它改为“待来春旺日,再赏自然波”,整首诗是不是好了很多?之所以不用淮南,洞庭,主要还是这首诗与淮南洞庭本来没有任何联系。完全是生拉硬扯的。

等来到春天最暖和景色最美的时节,我们再去欣赏大自然的波动,是不是心情更加愉悦?

岁月更迭春秋变化,本来就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则,是不可逆转的,无论秋天的景色再萧瑟,冬天景色再凄凉,我们都只有顺应天地规则,淡看红尘。

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要去向往美好,而不是悲古伤今,徒惹伤怀。这个“待春旺”,就是要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一种充满希望的情绪和意境,让人开心一些,不要沉迷在悲伤的意境之中。

只要是活着的人,就应该时时刻刻充满正能量。我们的诗词也是如此,要向世界传递正能量,而不是发泄,悲伤。

诗词写出来以后,要面向全国,面向全人类,我们即便有悲伤的情绪,也不应该传递给后人与大众,这样,才符合我华夏五千年的美德思维,符合五千年的文明传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