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唐诗修正 > 第三十七章 孟浩然 何处青山是越中

第三十七章 孟浩然 何处青山是越中

渡浙江问舟中人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释义并评析:

1,潮退去之后,江面一片平静,也没有吹风。

2,和你同坐一艘船,渡江而去。

3,不时的伸长脖子向天边观望。

4,哪一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此诗之中的共与同二字,字义有重复之嫌疑。其实,扁舟君共济,就已经可以将要表达的意思完整表达出来。

如果不是这一点,这首诗就不用改了,因为意义不大。

景色有了,没有情感,不知道归处在哪里,这样的诗句,不知道意义何在。

有位伟大的诗人,写家国风光,写了很多句风光,才写一两句言情的字,但是,却出神入化,因为他画了一条龙,又给龙画上了眼睛,传神了。

比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就是画龙点睛之作。

到了后面,写几大名人,写完以后,笔锋一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就是画龙点睛的手法。

无论前面写了多少,前面的意义之体现,必须由后面的推手去推动,去传神,如果没有了后面的句子,前面就没有了意义。

想一想,再美的景色,没有人去欣赏,还美吗?所以,老人家的手法,就是真正的大巧不工。值得后人们学习。

改后: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长渡与君同。

时时引颈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释义并评析:

1,潮退去之后,江面一片平静,也没有吹风。

2,和你同坐一艘船,往远处渡江而去。

3,时不时的伸长脖子,向天边看去。

4,哪一座青山,才是我要去的越中?

叙事诗,是很难让人共鸣的,那是作者的事,不是读者的事,景物让人共鸣,也多少要有借景抒情之举动。

没有情感的景色,事物,事件,显得寡淡无味,读者一读,不值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就像记流水账一样,可能就是一篇笔记。

这样的诗,是很难让人记住的,哪怕写得再好,再完美,还是不能让人认同。

所以,写景色写人的《万物境》,属于文学的最底层,属于刚刚起步,入门级别。

只有到达借景抒情,才能算得上是登堂入室了。

而情怀,又有不同,有个人情怀,有家的情怀,有国的情怀,也有治世情怀。

当然,不能说这四种情怀,一定有高下之分。要论高下,只有看意境好不好,文字是否精炼,是不是圆润自如。

能够写出多种不同的情怀来,还能写得圆润自然,精细入微,能够让人一看就有了共鸣,那就是高手了。

第六个境界,是虚实辩证,第七个境界,是问心入道。

文字的最高境界,是对“我”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这里就不多讲了,因为很多人写许多年,也只是在借景抒情的阶段。

而且,还不一定能写到圆润自如的地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