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生活较劲,跟自己较劲,哪哪都不习惯。
习惯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当杨皓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反而觉得很舒服。
平时他会按时上学,杨皓在学校现在混的如鱼得水。虽然没有那种特铁的同学,毕竟心理年龄还是有隔阂。但是人缘特别好,基本上和班里的同学打成一片。
周末则跟着赵爷爷会友,得空儿就录录歌。
当然也没忘记写小说,他把有些印象的小说的大纲都鼓捣出来了,主要是影视化的小说,别的他也不记得呀。这是给姑姑准备的,不会让姑姑有空闲时间,他发现这招真好。
老妈在这里给赵爷爷装修了一间办公室,省得他来回跑。他最多一周时间去学校上一两节课,毕竟算是退休了,学校返聘,好多老朋友甚至学生都会过来。
没错儿,只要杨奶奶有闲工夫,杨皓就写一首歌给杨奶奶忙去,反正就是不让杨奶奶闲着,否则就会叨扰他。
不过杨奶奶倒也乐此不疲,人家组成了自己一个小圈子,忙活的就是杨皓的那点事。
反而周哥和孙姐俩人,只要有时间,就泡在录音棚。
天天和杨皓鼓捣编曲,就拿杨皓在国外注册过的音乐练手,偶尔杨皓想起什么新的,也让他们给整出来。
天气是越来越冷,杨皓也是越发地不爱动弹了,就窝在自个儿那小块儿天地里头,除了学习,就是鼓捣他自个儿感兴趣的玩意儿,仿佛跟这外界都隔绝了似的。
与此同时,外面却因为他这张专辑的横空出世,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闹得沸沸扬扬。
他这张专辑太特殊了,跟国内流行的主流歌曲一点也不一样,纯欧美风格。
从电音到摇滚,再到流行曲风,每一种风格都充满了新颖和创意,让人耳目一新。
更为特别的是,专辑中的歌词全部围绕着学生的校园生活展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校园画面。
要是单瞅这歌词,人们可能就觉着这是一张典型的校园民谣风格的专辑。
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校园故事,却被杨皓用最前沿的欧美音乐风格重新诠释,使得整张专辑既保持了校园歌曲的纯真感,又不失现代流行音乐的动感与激情。
每当旋律响起,那种独特的韵味总能立刻抓住听众的耳朵,让人不禁想要一遍又一遍地循环播放。
杨皓通过这张专辑成功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听觉体验,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爱这种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
在还没发专辑之前,实话说,在音乐圈里头,他简直就是个笑话。
圈里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富二代,铁了心要自己创作歌曲,还自个儿掏钱发行专辑。
那些唱片公司、歌手,就连盗版商都不把他当回事儿,觉着他不过就是个闹着玩儿的,玩票性质的业余爱好者,没人真把他当成竞争对手。
可自打他这专辑一发出来,情况那可是来了个天翻地覆的大变化。
这张专辑就跟狂风暴雨似的,在唱片市场上一通横扫,而且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销售的势头不光没减,反倒还越来越猛,成绩那叫一个出色。
他这音乐主要是面向学生和年轻人去的,这可是一群愿意而且有能力花钱听歌的主力消费人群。
虽说他本人没啥名气,也没搞啥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但随着专辑的推出,那些听过他歌曲的人开始自发地在网络上分享推荐,形成了一种“自来水”式的宣传效应。
这种独特的市场现象使得他的作品在市场上独领风骚。
在他之后发行的其他歌手作品,包括已经名声鹊起的王力红的新专辑,也因为他的影响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可见他的作品影响力之大。
在这个世界上,有高兴得找不着北的,那就必然有郁闷得直跺脚的。
特别是在那竞争激烈得跟战场似的商业领域,但凡受到点儿影响的公司,那绝对不会乖乖认怂、善罢甘休的。
于是各种各样批评的声音就跟洪水似的涌来了。瞧瞧这队伍,有歌手,有创作者,还有乐评人,那是形形色色啥人都有。更过分的是,居然还有些个没品的家伙,为了黑而黑,纯粹造谣抹黑。
就说老毕上次来请杨皓出面做宣传那档子事儿,其实也是事出有因。
老毕在这个圈里这么多年,他心里头清楚得很,就是想让杨皓接受媒体的采访。
为啥呢?因为只有杨皓站出来,当面锣对面鼓地把那些个事儿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