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是有事啊,这点儿眼力见儿他俩还是有的。
于是乎,俩人客客气气地跟老毕寒暄了几句,嘴里说着:“得嘞,您忙着,我们就不打扰了。”然后麻溜儿地自觉走开了。
老毕带着几分幸灾乐祸的劲儿,撇着嘴说:“被记者给烦透了吧!”他心里门儿清,杨皓不待见这事儿。
杨皓倒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儿,满不在乎地说道:“这有啥可烦的呀,人家不也是为了混口饭吃,干工作嘛。
再者说了,要是往后出专辑,指不定还得靠人家帮忙宣传呢,这不就是互惠互利的事儿嘛!”
老毕听得直咧嘴,没好气地嚷嚷道:“,你这不是挺明白的吗,那让你宣传宣传专辑,你咋死活不同意呢?”
杨皓老神在在,不紧不慢地说道:“那是眼下不需要,媒体这玩意儿,需要的时候就跟供祖宗似的供起来,不需要的时候就当那擦屁股的厕纸给扔喽。”
老毕懒得跟他瞎扯那些没用的废话,直截了当地问道:“那下张专辑啥时候能出啊?”
杨皓琢磨了一小会儿,回道:“歌倒是都有了,这会儿正在弄编曲伴奏呢,做好一首就录一首,再加上 mv的拍摄,估摸着暑假吧,暑假能上市。”
老毕琢磨琢磨,觉得也行,正好能给上一张专辑留出点时间。
现在那张专辑还火得一塌糊涂呢,老毕自己都没想到,那张专辑生命力居然这么强。
一般来说啊,一张新专辑发行后的最初几周,那可称得上是销售的黄金期。
就跟那新出锅的热包子,刚端上桌,人人都抢着要。通常来讲,这个销售高峰期大概能持续 1到 3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歌手和唱片公司那可是使尽了浑身解数,各种宣传推广手段轮番上阵,就为了能在这黄金时段多卖几张。
随后呢,专辑的销售就更多地得依靠口碑的传播和长期的影响力了。
这就好比是好酒不怕巷子深,要是专辑质量过硬,能经得住听众的检验,那口口相传,销量自然也能稳得住。
要是一张专辑有足够的深度和魅力,能戳中听众内心深处的那个点儿,引起共鸣,那它的销售热度说不定能持续数月甚至半年往上。比如说那些经典的专辑,多少年过去了,依旧有人在听,在买,这就是魅力所在。
虽说杨皓一开始没啥知名度,也没啥粉丝基础,这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对专辑销售有影响。
毕竟在这圈子里,没名气就意味着没人关注,没人关注自然就没人买账。
不像那些在乐坛已经混得风生水起,拥有广泛影响力和一群忠实粉丝的歌手,
人家出的新专辑往往能在挺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稳稳当当的销售。
人家那粉丝群体庞大且忠诚,专辑一出来,粉丝们二话不说就掏钱支持,这就是人气和实力的体现。
不过呢,随着专辑里的歌曲传唱度越来越广,入坑的歌迷那是越来越多。
这就像是滚雪球似的,一开始小小的,慢慢地越滚越大。
杨皓的歌就像是有魔力,听了一遍还想听第二遍,不知不觉就把人给迷住了。
杨皓的歌迷大多是年轻群体,这是最有激情和疯狂的群体。
歌迷们为了支持杨皓,那真是不遗余力。自发形成自来水,宣传安利杨皓的专辑。
使得杨皓这张专辑销售曲线有些诡异,一直是往上走的曲线。
别人的专辑销售曲线都是起起伏伏,有高有低,杨皓这张倒好,一路高歌猛进,压根儿就没个下坡的时候。
尤其是春节后,杨皓的三场晚会上的表现,直接让好多音乐爱好者入坑。
这专辑销量持续不见减,跟刀郎的新专辑打得那叫一个难解难分。
整个市场上就他俩的专辑销售火爆,其余的专辑没有一点声响,扑街扑得都悄么声儿的。
好多专辑连冒个头的机会都没有,听说好多歌手都延迟发歌了,怕跟这两位撞个正着,。
现在,杨皓的专辑不单是在国内火爆,在港台、日韩、东南亚,一样火爆。
也就是海蝶只能在亚洲发行,如果有全球渠道,指不定能全球畅销呢。
本来老毕还想着出什么限量版专辑、弄点签名周边、跟其他品牌合作啥的,那些割韭菜的手段,杨皓拒绝了。
在别人看来,就是杨皓这孩子实诚,他觉得靠作品说话,靠实力赢得听众的心,不想搞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
老毕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