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的不仅仅是与朱元璋的相濡以沫,没点手段怎么可能?
淮王府
“殿下,想减轻淮西众将的压力,为今之计只能采用大唐“隐太子”之计了。”
“哦?请齐大人教我”
齐泰对朱允炆越来越满意了,看来这段时间的闭门思过效果不错。
“殿下,将朝中淮西众将想办法支出去,吴王手里没有文官,咱们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好处一:吴王在朝中势单力孤,咱们可以安插人员,壮大势力;
好处二:淮西众将到诸王处领兵,对诸王也是一种牵制,勋贵在军中威望极高,军中就不会一家独大,形成相互牵制之势。”
“齐大人这一招妙啊!诸王和勋贵这里能做文章的多了,就拿燕王和蓝玉来说,这是死对头啊!
诸王兵权被限制,勋贵被诸王限制,殿下登基后削藩也简单多了”
黄子澄马上附和赞叹,他从不怠慢给朱允炆灌输削藩的思想,在他看来藩王就是祸乱之源。
黄子澄认为淮王殿下登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藩王不除,天下不稳。
方孝孺听黄子澄说“削藩”微微皱眉,太急了,他也赞成削藩,必须循序渐进才是,可他在王府的地位不如黄子澄,只能闭口不言。
教授殿下读书的时候再说吧!还是要劝劝,万事不可太着急。
赵勉默不作声,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淮王相召,他一般不说话,朝堂尽量站在淮王这一边就是。
“好,就这么办了,可是奏疏该让谁来上呢?”
他现在可不是愣头青了,看了这么长时间的书,早就明白了一些道理,这种事儿还是交给别人奏报比较好。
“赵大人上奏,就以监督军饷粮草为由奏报吧!虽然牵强,好歹和户部沾边。”
“好,本官回去准备奏疏,殿下上朝之日就是本堂上奏之时。”
“善”
朱允炆看着吴王府方向,他知道前期恶了诸王,他母亲已经筹划宴请王妃的事情了,都是他思虑不周。
以后他不会鲁莽了,好弟弟,你现在又再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