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王府
“殿下,这次下官大意了,没想到被吴王用太子殿下的丧期反驳,最后能全身而退已经谢天谢地了”
齐泰很郁闷,作为礼部尚书,顾着怎么彰显大国气度、礼仪之邦,居然忘了太子还没下葬,民间百姓都知道的事儿,被他给忽略了。
这件事本来由李景隆主办,关键是他亲自上折子,作为礼部尚书,愚不可及。
齐泰暗恨,只顾着快速在礼部站住脚,想出成绩,结果作茧自缚。
“齐尚书,尚书之位不丢已是万幸,这次输了,下次赢回来就好!”
朱允炆倒没想怪罪齐泰,能成功自然好,他就能好提前解禁,由他接待高丽使臣。
失败也没多少损失,保留齐泰的尚书之位,说明皇爷爷心是向着他的。
“殿下,接下来。。。”
“先不要有其他动作,等本王解禁!”
“是,殿下!”
吴王府
朱允熥拿着蒋瓛送来的使团资料:
李芳远,25岁,字遗德,李成桂第五子,洪武二十一年跟随使团出使应天;
赵浚,46岁,高丽门下赞成事,洪武二十四年到应天参加贺圣节;
星夜兼程原因,不详;
看着手里的资料,朱允熥感觉大明对藩属国的情报几乎为零。
这两个人他还是有记忆的,都不是简单角色。
李芳远是李成桂第五子,也是所有儿子里最有能力的那个人。
李芳远对李成桂功劳颇大,最重要的行动是暗杀郑梦周,这个李成桂最大的政敌。
朱允熥记得李芳远应该是朝鲜第三位国王,他在位期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
洪武二十一年高丽侍中出使大明,李芳远出任使团书状官,现为高丽密直提学。
赵浚是李成桂的左膀右臂,因不满高丽原王朝国王昏庸无能、权奸当道,丁忧在家。
李成桂相召,不顾丧期、欣然就任,死心塌地效忠李成桂。
赵浚去年就来过应天,参加贺圣节,途经北平拜谒燕王朱棣。
据说此人看穿燕王野心,对人说“王有大志,其殆不在外藩乎!”
现李成桂坠马事件刚结束,死对头郑梦周刚被暗杀,就急匆匆的跑到应天。
应该不是为朱标丧事而来,看来是准备请封的。
只要朱元璋同意册封李成桂,那这位篡位者就是正统,宗主国册封,可不就是正统嘛!
最有意思的是正使不是李芳远,正使是赵浚。
朱允熥看着坐在对面的蒋瓛,情报不详细,还只有名字,没有详细记录。
要不是前世他想找到某国无耻的根源,详细了解高丽的历史,这些东西也记不住。
这次来的是未来朝鲜左相和第三任国王李芳远。
突然他想起星夜兼程赶路,恐怕不仅仅请封那么简单了。
肯定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发生,大明和高丽王的关系很差,自然愿意册封亲近大明的李成桂,这是毋庸置疑的。
朱元璋最后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想看到一个安定的高丽国或者今年就会建立的朝鲜王国。
锦衣卫对藩属国的情报掌握不全面,可以看出,现在大明帝王对周边国家根本不重视。
“指挥使,交给你一个任务,具体是否奏爷爷知晓,你自行决定。
本王要你现在派精干力量入高丽,建立完整情报网络。
至少派一个百户进去,秘密进行!”
“是,殿下!”
蒋瓛在思索是否上报朱元璋,思来想去还是奏报吧!
虽然他偏向朱允熥,可皇帝是朱元璋,锦衣卫是天子爪牙,他没胆子瞒着皇上。
蒋瓛告辞回宫,朱允熥坐在书房思考高丽局势,李成桂现在已经万事俱备,只要宗主国册封,马上就能登上国王宝座。
他的威胁已经从国内转向国外,那能对李成桂造成威胁的外部势力只有两个,北元和倭寇。
北元势力被蓝玉重创,远遁漠北,再说了还有一个铁岭卫横在蒙古和高丽中间,蒙古无法越过铁岭卫进攻高丽。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明户部咨高丽王:“铁岭北、东、西之地旧属开元者,辽东统之。铁岭之南旧属高丽者,本国统之。各正疆境,毋侵越。”
引发高丽王廷激烈反应,造成高丽政局激烈动荡,导致高丽王与大明交恶,给了李成桂取代统治